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罗马法上的侵权行为 | 第9-14页 |
(一) 私犯、准私犯 | 第9-10页 |
(二) 契约概念的产生 | 第10-11页 |
(三) 罗马法上的债 | 第11-14页 |
二、传统民法债与责任合一的法理渊源和理论渊源 | 第14-19页 |
(一) 罗马法上的债与责任不加区分 | 第14-16页 |
(二) 损害赔偿作为责任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重要地位 | 第16-19页 |
三、侵权责任法独立之必然 | 第19-29页 |
(一) 侵权责任法与传统债法切割之必要 | 第19-23页 |
1. 债之个性大于共性 | 第19-20页 |
2. 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是责任不是债 | 第20-22页 |
3. 传统债法厚此薄彼是侵权责任法与传统债法切割的依据之一 | 第22-23页 |
(二) 侵权责任法为适应法律发展而独立之必要 | 第23-29页 |
1. 侵权责任形式的多样性 | 第23-25页 |
2. 英美法系的侵权法独立模式更加合理 | 第25-26页 |
3. 侵权法不断发展需要更广阔的空间,突破传统债法体系 | 第26-29页 |
四、对《侵权责任法》的几点思考 | 第29-34页 |
(一) 多人死亡案件中的“多人”及“相同数额”如何认定 | 第29-30页 |
(二) 严重精神损害界定模糊,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没有明确 | 第30页 |
(三) 雇主承担雇员侵权行为产生的侵权责任,易纵容侵权行为 | 第30-31页 |
(四) 缺陷产品侵权的惩罚性赔偿如何认定 | 第31页 |
(五) 机动车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缺乏合理性 | 第31页 |
(六) 机动车租赁、借用后的侵权责任承担问题 | 第31-32页 |
(七) 医疗损害侵权中“当时的医疗水平”如何认定 | 第32页 |
(八) 遗弃、逃逸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无法落实 | 第32-33页 |
(九) 不可抗力条款设置的缺陷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