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碳纳米材料的一氧化氮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7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自由基的基本概念第15-16页
 §1.3 一氧化氮自由基的性质第16-17页
  §1.3.1 一氧化氮自由基的物理性质第16页
  §1.3.2 一氧化氮自由基的化学性质第16-17页
 §1.4 一氧化氮自由基的产生和代谢第17-20页
  §1.4.1 一氧化氮自由基的产生第17-18页
  §1.4.2 一氧化氮自由基的供体第18-19页
  §1.4.3 一氧化氮自由基在体内的代谢第19-20页
 §1.5 NO的生理功能第20-21页
 §1.6 NO的检测方法第21-28页
  §1.6.1 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法(ESR或EPR法)第22-23页
  §1.6.2 化学发光法第23页
   §1.6.2.1 鲁米诺化学发光检测NO第23页
   §1.6.2.2 臭氧发光检测NO第23页
  §1.6.3 Griess反应分析法第23-24页
  §1.6.4 荧光分光光度法第24-25页
  §1.6.5 电化学法第25-27页
   §1.6.5.1 电化学法测定NO的基本原理第25页
   §1.6.5.2 NO的直接电氧化第25-26页
   §1.6.5.3 NO的电催化氧化第26-27页
   §1.6.5.4 NO的电催化还原第27页
  §1.6.6 综合评述第27-28页
 §1.7 碳纳米材料第28-33页
  §1.7.1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质第28-29页
  §1.7.2 碳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质第29-30页
  §1.7.3 纳米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质第30页
  §1.7.4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第30-32页
  §1.7.5 乙炔黑的结构与性质第32-33页
 §1.8 选题思路第33-35页
 §1.9 参考文献第35-47页
第二章 偶氮胭脂红B非共价修饰水溶性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一氧化氮传感器中的应用第47-66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实验部分第48-51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2.2.2 水溶性MWCNTs的制备第49页
  §2.2.3 不同修饰电极的制备第49-5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1-60页
  §2.3.1 MWCNTs-ACB的表征第51-54页
   §2.3.1.1 MWCNTS-ACB的水溶性及稳定性考察第51-52页
   §2.3.1.2 电化学表征第52-53页
   §2.3.1.3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第53页
   §2.3.1.4 扫描电镜表征第53-54页
  §2.3.2 电化学传感器对NO的检测第54-60页
   §2.3.2.1 NO的电化学响应第54-55页
   §2.3.2.2 PACB膜厚度的影响第55-56页
   §2.3.2.3 Nafion覆盖量的影响第56页
   §2.3.2.4 pH值的优化第56-57页
   §2.3.2.5 NO电化学氧化机理探讨第57-58页
   §2.3.2.6 NO在传感器上的安培响应第58-59页
   §2.3.2.7 NO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以及抗干扰能力第59-60页
   §2.3.2.8 豚鼠肝细胞NO释放的检测第60页
 §2.4 结论第60页
 §2.5 参考文献第60-66页
第三章 基于聚茜素红-碳纳米纤维复合膜的一氧化氮微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第66-85页
 §3.1 引言第66-67页
 §3.2 实验部分第67-70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67-68页
  §3.2.2 CNFs-AR水溶液和MWCNTs-AR水溶液的制备第68页
  §3.2.3 碳纤维微电极的制备第68-69页
  §3.2.4 修饰电极的制备第69-7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0-79页
  §3.3.1 AR非共价功能化CNFs的相关表征第70-73页
   §3.3.1.1 AR对CNFs的非共价功能化第70页
   §3.3.1.2 AR与CNFs的在线电聚合第70-71页
   §3.3.1.3 红外光谱表征第71-72页
   §3.3.1.4 扫描电镜表征第72-73页
  §3.3.2 微传感器对NO的检测第73-79页
   §3.3.2.1 NO的电化学响应第73-74页
   §3.3.2.2 PAR-CNFs复合膜厚度的优化第74-75页
   §3.3.2.3 Nafion覆盖量的优化第75页
   §3.3.2.4 NO在微传感器上的安培响应第75-77页
   §3.3.2.5 NO微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以及重现性第77-78页
   §3.3.2.6 巨噬细胞NO释放的检测第78-79页
 §3.4 结论第79页
 §3.5 参考文献第79-85页
第四章 一种基于铂-乙炔黑纳米复合物的新型一氧化氮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第85-102页
 §4.1 前言第85-86页
 §4.2 实验部分第86-88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86-87页
  §4.2.2 乙炔黑分散液的制备第87页
  §4.2.3 修饰电极的制备第87页
  §4.2.4 豚鼠肝组织的获取第87-8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8-96页
  §4.3.1 PtNPs/AB-DHP复合膜的相关表征第88-91页
   §4.3.1.1 碳材料的选择第88-89页
   §4.3.1.2 X射线荧光光谱及扫描电镜表征第89-90页
   §4.3.1.3 电化学交流阻抗表征第90-91页
  §4.3.2 NO的电化学检测第91-96页
   §4.3.2.1 NO的电化学响应第91-92页
   §4.3.2.2 NO的电化学氧化机理研究第92-93页
   §4.3.2.3 NO在传感器上的安培响应第93-94页
   §4.3.2.4 NO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及重现性第94-95页
   §4.3.2.5 豚鼠肝组织NO释放的检测第95-96页
 §4.4 结论第96-97页
 §4.5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第五章 基于CTAB-Nafion复合膜修饰碳纤维糊微电极的NO电化学微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第102-122页
 §5.1 引言第102-103页
 §5.2 实验部分第103-106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103-104页
  §5.2.2 碳糊微电极的制备第104-105页
  §5.2.3 修饰碳糊微电极的制备第105页
  §5.2.4 NO的检测第105页
  §5.2.5 小鼠肝细胞溶液中NO释放的检测第105-10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6页
  §5.3.1 CTAB-Nafion复合膜的相关表征第106-110页
   §5.3.1.1 碳材料的选择第106-107页
   §5.3.1.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107-108页
   §5.3.1.3 CTAB-Nafion在CNFPME上的形成第108页
   §5.3.1.4 扫描电镜表征第108-109页
   §5.3.1.5 电化学表征第109-110页
  §5.3.2 NO的电化学检测第110-116页
   §5.3.2.1 NO的电化学响应第110-111页
   §5.3.2.2 NO检测条件的优化第111-112页
   §5.3.2.3 NO在传感器上的电化学氧化机理探讨第112-113页
   §5.3.2.4 NO在传感器上的安培响应第113-114页
   §5.3.2.5 NO微传感器性能的考察第114-115页
   §5.3.2.6 小鼠肝细胞中NO释放的检测第115-116页
 §5.4 结论第116页
 §5.5 参考文献第116-122页
第六章 基于聚香兰素-碳纳米管复合物电催化氧化亚硝酸盐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第122-139页
 §6.1 前言第122-123页
 §6.2 实验部分第123-125页
  §6.2.1 试剂和仪器第123页
  §6.2.2 MWCNTs分散液的制备第123-124页
  §6.2.3 不同电极的制备第124-12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5-134页
  §6.3.1 PVN-MWCNT复合膜的相关表征第125-129页
   §6.3.1.1 PVN-MWCNT复合膜在CFME上的形成第125页
   §6.3.1.2 红外光谱表征第125-126页
   §6.3.1.3 扫描电镜表征第126-127页
   §6.3.1.4 电化学表征第127-129页
  §6.3.2 亚硝酸盐的电化学检测第129-134页
   §6.3.2.1 亚硝酸盐的电化学响应第129-130页
   §6.3.2.2 pH值的影响第130页
   §6.3.2.3 NO_2~-在PVN-MWCNT复合膜上的电化学氧化机理第130-132页
   §6.3.2.4 NO_2~-在PVN-MWCNT复合膜上的安培响应第132页
   §6.3.2.5 PVN-MWCNT/CFME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重现性第132-133页
   §6.3.2.6 实际样品分析第133-134页
 §6.4 结论第134页
 §6.5 参考文献第134-139页
第七章 生物合成纳米金-银合金的制备及其在香兰素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39-156页
 §7.1 前言第139-140页
 §7.2 实验部分第140-142页
  §7.2.1 试剂与仪器第140-141页
  §7.2.2 纳米Au-Ag合金溶胶的制备第141页
  §7.2.3 香兰素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第141-142页
  §7.2.4 样品制备第142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42-150页
  §7.3.1 Au-Ag合金纳米颗粒的相关表征第142-146页
   §7.3.1.1 Au-Ag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第142-143页
   §7.3.1.2 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表征第143-144页
   §7.3.1.3 X-射线荧光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第144-145页
   §7.3.1.4 电化学表征第145-146页
  §7.3.2 香兰素的电化学检测第146-150页
   §7.3.2.1 香兰素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第146-147页
   §7.3.2.2 香兰素在传感器上的电化学氧化机理第147-148页
   §7.3.2.3 香兰素在传感器上的安培响应第148页
   §7.3.2.4 香兰素传感器性能的考察第148-149页
   §7.3.2.5 香兰素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第149-150页
 §7.4 结论第150页
 §7.5 参考文献第150-156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对褐飞虱取食应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下一篇:白消安对雄性小鼠睾丸生精、性行为和不育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