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调查研究法 | 第9页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9-10页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内对进城农牧民子女的研究 | 第10页 |
(二)国外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一)社会流动理论 | 第12页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第12-13页 |
六、概念界定及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一)进城农牧民 | 第13页 |
(二)随迁子女 | 第13页 |
(三)个案工作 | 第13-14页 |
(四)社会适应 | 第14页 |
(五)学校适应 | 第14页 |
七、资料来源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随迁小学生概况及其适应问题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学校概述 | 第15-20页 |
一、师资队伍 | 第15-17页 |
二、学生概况 | 第17-20页 |
第二节 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适应性问题 | 第20-24页 |
一、随迁子女心理问题 | 第20-21页 |
二、随迁子女适应能力问题 | 第21-22页 |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适应问题成因分析 | 第24-28页 |
第一节 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适应问题产生的政策与环境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一、相关教育政策和监督保障机制因素 | 第24页 |
二、学校管理因素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适应问题产生的文化经济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一、语言环境因素 | 第26页 |
二、生活方式因素 | 第26-27页 |
三、家庭经济因素 | 第27页 |
四、家庭教育理念因素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28-48页 |
第一节 进城农牧民子女适应问题的个案介入过程 | 第28-42页 |
一、案例一 | 第28-35页 |
二、案例二 | 第35-42页 |
第二节 进城农牧民子女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42-48页 |
一、增强进城务工牧民子女教育政策吸引力 | 第42-43页 |
二、完善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教育体系 | 第43-45页 |
三、注重和完善进城务工农牧民的服务机制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