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3页 |
1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 | 第7-10页 |
1.1 CRISPR/Cas系统的发现 | 第7-8页 |
1.2 CRISPR/Cas系统的结构与分类 | 第8页 |
1.3 CRISPR/Cas9 系统基因编辑原理 | 第8-9页 |
1.4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进展 | 第9-10页 |
2 致死基因敲除模型研究简介 | 第10-12页 |
2.1 现有模型制作方法 | 第10-11页 |
2.2 两种致死基因简介 | 第11-12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13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13-14页 |
2 出生后致死基因Slc17a5全身性敲除小鼠模型制作的方法 | 第14-22页 |
2.1 CRISPR/Cas9系统元件的构建 | 第14-18页 |
2.2 小鼠的二细胞胚胎显微注射 | 第18-19页 |
2.3 胚胎移植 | 第19-20页 |
2.4 Slc17a5基因敲除首建鼠(F0)的基因型鉴定 | 第20-21页 |
2.5 Slc17a5基因敲除杂合子F1代鼠的获得 | 第21-22页 |
3 胚胎致死基因Virma全身性敲除小鼠模型制作的方法 | 第22-24页 |
3.1 CRISPR/Cas9 系统元件的构建 | 第22页 |
3.2 小鼠的二细胞胚胎显微注射 | 第22页 |
3.3 胚胎移植 | 第22页 |
3.4 Virma基因敲除首建鼠(F0)的基因型鉴定 | 第22-23页 |
3.5 Virma基因敲除杂合子F1代鼠的获得 | 第23-24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1 两种致死基因敲除胚胎的移植效率 | 第24-25页 |
2 首建鼠(F0代)的基因移码突变结果 | 第25页 |
3 基因敲除杂合子F1代的获得 | 第25-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4章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个人简历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