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塔非对称斜拉桥主桥与引桥的碰撞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相邻结构碰撞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2 相邻结构碰撞试验研究 | 第13-14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相邻结构碰撞研究理论 | 第15-27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桥梁地震动计算理论 | 第15-17页 | 
| 2.2.1 静力法 | 第15-16页 | 
| 2.2.2 动力反应谱法 | 第16页 | 
| 2.2.3 时程分析法 | 第16-17页 | 
| 2.3 碰撞反应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 2.3.1 碰撞动力学法 | 第17-19页 | 
| 2.3.2 拉格朗日乘子法 | 第19页 | 
| 2.3.3 接触单元法 | 第19页 | 
| 2.4 碰撞单元模型 | 第19-25页 | 
| 2.4.1 线性弹簧模型 | 第19-20页 | 
| 2.4.2 Kelvin模型 | 第20-21页 | 
| 2.4.3 Hertz模型 | 第21-23页 | 
| 2.4.4 Hertz-damp模型 | 第23-24页 | 
| 2.4.5 非线性粘弹性模型 | 第24页 | 
| 2.4.6 三维接触--摩擦模型 | 第24-25页 | 
| 2.5 直杆共轴碰撞理论 | 第25-2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独塔非对称斜拉桥梁端碰撞响应分析 | 第27-48页 | 
| 3.1 引言 | 第27页 | 
| 3.2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 3.3 橘子洲大桥碰撞模型的模拟 | 第28-31页 | 
| 3.3.1 斜拉桥主梁的模拟 | 第28-30页 | 
| 3.3.2 斜拉索的模拟 | 第30页 | 
| 3.3.3 支座连接的模拟 | 第30页 | 
| 3.3.4 碰撞单元的模拟 | 第30-31页 | 
| 3.4 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1-36页 | 
| 3.4.1 斜拉桥梁端碰撞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 3.4.2 地震波的输入与调整 | 第32页 | 
| 3.4.3 橘子洲大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36页 | 
| 3.5 梁端碰撞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36-46页 | 
| 3.5.1 位移响应 | 第37-42页 | 
| 3.5.2 碰撞力响应 | 第42-43页 | 
| 3.5.3 结构内力响应 | 第43-4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梁端碰撞效应的参数分析 | 第48-75页 | 
| 4.1 引言 | 第48页 | 
| 4.2 伸缩缝初始间隙对梁端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48-55页 | 
| 4.2.1 伸缩缝初始间隙对桥梁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48-51页 | 
| 4.2.2 伸缩缝初始间隙对梁端碰撞力响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2.3 伸缩缝初始间隙对桥梁内力响应的影响 | 第52-55页 | 
| 4.3 碰撞单元刚度对梁端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55-61页 | 
| 4.3.1 碰撞单元刚度对桥梁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55-58页 | 
| 4.3.2 碰撞单元刚度对梁端碰撞力响应的影响 | 第58-59页 | 
| 4.3.3 碰撞单元刚度对桥梁内力响应的影响 | 第59-61页 | 
| 4.4 碰撞单元阻尼对梁端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61-68页 | 
| 4.4.1 碰撞单元阻尼对桥梁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62-64页 | 
| 4.4.2 碰撞单元阻尼对梁端碰撞力响应的影响 | 第64-65页 | 
| 4.4.3 碰撞单元阻尼对桥梁内力响应的影响 | 第65-68页 | 
| 4.5 周期比对梁端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68-74页 | 
| 4.5.1 周期比对桥梁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68-70页 | 
| 4.5.2 周期比对梁端碰撞力响应的影响 | 第70-71页 | 
| 4.5.3 周期比对桥梁内力响应的影响 | 第71-7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研究结论 | 第75页 | 
|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