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路堤下复合地基概述 | 第16-19页 |
·复合地基的技术发展和分类 | 第16-17页 |
·柔性基础复合地基与刚性基础复合地基的区别 | 第17-18页 |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 第18-19页 |
·路堤下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第19-30页 |
·基础刚度影响 | 第19-21页 |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 | 第21-22页 |
·桩体复合地基沉降 | 第22-25页 |
·复合地基褥垫层 | 第25-27页 |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土拱效应 | 第27-28页 |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数值分析 | 第28-30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30-32页 |
第2章 路堤下水平加筋体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与计算方法 | 第32-50页 |
·前言 | 第32页 |
·路堤的特征 | 第32-33页 |
·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33-37页 |
·极限平衡法 | 第33-34页 |
·滑移线法 | 第34页 |
·极限分析法 | 第34-36页 |
·滑移线法与极限分析上限法的联合 | 第36-37页 |
·路堤下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 第37-42页 |
·破坏机构的确定 | 第37-39页 |
·速度场分析 | 第39-40页 |
·极限承载力公式推导 | 第40-42页 |
·公式对比与分析 | 第42-46页 |
·公式对比 | 第42-44页 |
·讨论分析 | 第44-46页 |
·滑动宽度和路堤极限填土高度的求解 | 第46-47页 |
·滑动宽度b搜索求解 | 第46-47页 |
·路堤极限填土高度搜索求解 | 第47页 |
·工程应用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路堤下水平加筋体与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50-65页 |
·前言 | 第50-51页 |
·地基外部荷载分析 | 第51-53页 |
·水平加筋体受力分析 | 第52页 |
·荷载倾角计算 | 第52-53页 |
·散体材料桩的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排水固结的影响 | 第53-54页 |
·桩体设置的影响 | 第54-55页 |
·地基破坏机构 | 第55-57页 |
·滑动面确定 | 第55-56页 |
·速度场计算 | 第56-57页 |
·极限承载力公式推导 | 第57-60页 |
·仅考虑粘聚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仅考虑超载的影响 | 第58页 |
·仅考虑地基土重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考虑筋材与地基土的摩擦效应 | 第59页 |
·极限承载力公式 | 第59-60页 |
·路堤滑动宽度和极限高度的求解 | 第60页 |
·最危险滑动宽度b确定 | 第60页 |
·路堤极限高度搜索求解 | 第60页 |
·工程实例与分析 | 第60-64页 |
·工程实例 | 第60-62页 |
·参数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路堤下水平加筋体与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65-82页 |
·前言 | 第65页 |
·水平加筋与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 第65-67页 |
·水平加筋对路堤基础刚度的影响 | 第66页 |
·桩间土不同于天然地基 | 第66-67页 |
·刚性桩不同于自由单桩 | 第67页 |
·破坏模式分析 | 第67-68页 |
·路堤完整,地基整体沉陷破坏 | 第68页 |
·路堤断裂,地基土局部滑裂破坏 | 第68页 |
·桩间土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68-75页 |
·滑动面确定 | 第68-69页 |
·速度场计算 | 第69-70页 |
·刚性桩的遮拦作用 | 第70-73页 |
·极限承载力公式推导 | 第73-75页 |
·刚性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75-76页 |
·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 | 第76页 |
·算例分析 | 第76-81页 |
·算例 | 第76-77页 |
·参数分析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路堤下桩体复合地基沉降的弹塑性分析 | 第82-102页 |
·前言 | 第82页 |
·竖向荷载下单桩的沉降计算方法 | 第82-87页 |
·剪切位移法 | 第82-83页 |
·荷载传递法 | 第83-85页 |
·弹性理论法 | 第85-86页 |
·有限单元法 | 第86-87页 |
·桩体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弹塑性分析法 | 第87-88页 |
·桩体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88-96页 |
·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8页 |
·基本方程组的建立 | 第88-94页 |
·接触面单元荷载传递函数 | 第94-96页 |
·考虑群桩影响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96-98页 |
·两根桩的相互作用 | 第96-97页 |
·复合地基沉降的弹塑性解 | 第97-98页 |
·试验对比分析 | 第98-100页 |
·模型试验 | 第98-99页 |
·工程试验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褥垫层的极限下限分析及设计方法 | 第102-119页 |
·前言 | 第102-103页 |
·极限分析下限法 | 第103-104页 |
·应力间断和跃变条件 | 第103-104页 |
·视为"杆件支撑"的材料应力场求解 | 第104页 |
·厚垫层应力场的建立与求解 | 第104-108页 |
·应力场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BEK区应力 | 第105页 |
·BCM区应力 | 第105页 |
·BMGE区应力 | 第105-106页 |
·ABC区应力 | 第106-107页 |
·厚垫层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07页 |
·厚垫层的有效最大厚度 | 第107-108页 |
·薄垫层应力场的建立与求解 | 第108-113页 |
·应力场的建立 | 第108-109页 |
·初始应力状态 | 第109页 |
·ABC区应力 | 第109页 |
·OAB区应力 | 第109-111页 |
·构造函数求极值 | 第111页 |
·薄垫层的应力递推公式 | 第111-113页 |
·薄垫层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13页 |
·三维薄垫层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13-115页 |
·三维薄垫层应力场分析 | 第113-114页 |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14-115页 |
·算例与分析 | 第115-117页 |
·算例 | 第115-116页 |
·垫层参数分析 | 第116-117页 |
·垫层的设计 | 第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7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土拱效应分析 | 第119-138页 |
·前言 | 第119-120页 |
·现有土拱研究理论 | 第120-122页 |
·土工格室与桩体复合地基的土拱计算 | 第122-12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22-123页 |
·土工格室的变形与受力分析 | 第123-125页 |
·桩土应力比公式推导 | 第125-127页 |
·桩土沉降差公式的推导 | 第127页 |
·未知量的求解 | 第127页 |
·多层土工格栅(或土工布)与桩体复合地基的土拱计算 | 第127-13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27-128页 |
·土工格栅的变形与受力分析 | 第128-129页 |
·桩土应力比公式推导 | 第129-131页 |
·桩土沉降差公式的推导 | 第131-132页 |
·未知量的求解 | 第132页 |
·算例与分析 | 第132-136页 |
·算例 | 第132-133页 |
·多层土工格栅情况参数分析 | 第133-134页 |
·单层土工格室情况参数分析 | 第134-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8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 第138-160页 |
·前言 | 第138页 |
·工程概况 | 第138-140页 |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ADINA数值模拟 | 第140-146页 |
·ADINA有限元简介 | 第140-141页 |
·建模过程 | 第141-143页 |
·有限元、现场试验、理论计算的沉降值对比分析 | 第143-146页 |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分析 | 第146-159页 |
·桩体的受力变形特征 | 第146-151页 |
·水平加筋体的受力变形特征 | 第151-153页 |
·双向增强体的影响分析 | 第153-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