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白腐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特性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2-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多环芳烃概述第16-19页
        1.2.1 多环芳烃性质第17页
        1.2.2 多环芳烃来源第17-18页
        1.2.3 多环芳烃危害第18页
        1.2.4 多环芳烃生物处理技术第18-19页
    1.3 白腐真菌降解PAHs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1 白腐真菌概述第19-20页
        1.3.2 白腐真菌降解PAHs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3 白腐真菌降解酶概述第21-22页
    1.4 选题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吸附特性的影响第23-33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材料第23-25页
        2.2.1 菌株第23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3 主要实验药品第24-25页
        2.2.4 培养基第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3.1 白腐真菌菌球的制备第25-26页
        2.3.2 实验模拟废水第26页
        2.3.3 白腐真菌对萘、菲、芘的吸附实验第26页
        2.3.4 检测方法第26-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0页
        2.4.1 多环芳烃挥发量的检测分析第27页
        2.4.2 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的吸附特性第27-30页
        2.4.3 灭活菌与活菌加NaN_3对萘、菲、芘吸附性能的比较第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3页
第三章 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降解特性的影响第33-43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实验材料第33-35页
        3.2.1 菌种第33页
        3.2.2 主要实验仪器第33-34页
        3.2.3 主要实验药品第34-35页
        3.2.4 培养基第35页
    3.3 实验方法第35-36页
        3.3.1 白腐真菌对萘、菲、芘的降解实验第35页
        3.3.2 表面活性剂对白腐真菌降解萘、菲、芘的影响实验第35-36页
        3.3.3 检测方法第3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6-41页
        3.4.1 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特性第36-38页
        3.4.2 表面活性剂对白腐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特性的影响第38-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金属离子对白腐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及其机制第43-53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实验材料第43-45页
        4.2.1 菌种第43页
        4.2.2 实验仪器第43-44页
        4.2.3 实验药品第44-45页
    4.3 实验方法第45-46页
        4.3.1 金属离子对白腐真菌降解萘、菲、芘的影响实验第45页
        4.3.2 漆酶(Lac)活性检测试剂盒(分光光度法)第45-4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6-51页
        4.4.1 Cu~(2+)对白腐真菌去除多环芳烃的影响第46-48页
        4.4.2 Mn~(2+)对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8-50页
        4.4.3 白腐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生物学机制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物种价值评估与保护研究--以翅果油树为例
下一篇: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活性测定及对煤矸石的脱硫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