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沉井施工过程受力特性及周边沉降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沉井侧壁摩阻力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下沉过程侧壁摩阻力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既有侧壁摩阻力计算模型 | 第13-17页 |
1.3 下沉过程沉井内力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原位监测 | 第17-18页 |
1.3.2 数值计算 | 第18-19页 |
1.4 下沉过程沉井周边沉降规律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5 本文依托的工程背景 | 第19-23页 |
1.5.1 沉井基础概况 | 第19-22页 |
1.5.2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3-25页 |
第2章 沉井基础下沉施工过程及监测 | 第25-41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监测工作流程 | 第25-26页 |
2.3 监测内容 | 第26-31页 |
2.3.1 沉井刃脚及分区隔墙应力监测 | 第26-28页 |
2.3.2 刃脚踏面反力监测 | 第28-29页 |
2.3.3 沉井侧壁土压力及摩擦阻力监测 | 第29-30页 |
2.3.4 沉井的几何姿态监测 | 第30页 |
2.3.5 周边环境影响监测 | 第30-31页 |
2.4 监测仪器 | 第31-32页 |
2.5 监测系统 | 第32-33页 |
2.6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及下沉曲线 | 第33-37页 |
2.6.1 施工过程 | 第33-36页 |
2.6.2 沉井下沉曲线 | 第36-37页 |
2.7 监测结果 | 第37-4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沉井基础下沉过程侧壁摩阻力变化规律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侧壁摩阻力监测数据分析 | 第41-46页 |
3.2.1 侧壁摩阻力的分布 | 第41-43页 |
3.2.2 松弛区高度及侧壁摩阻力峰值 | 第43-44页 |
3.2.3 侧壁摩阻力计算模型 | 第44-46页 |
3.3 不同侧壁摩阻力计算模型的对比 | 第46-51页 |
3.3.1 刃脚土反力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3.3.2 下沉系数 | 第48-49页 |
3.3.3 沉井内力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沉井基础下沉过程内力变化规律 | 第53-65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沉井下沉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第54-58页 |
4.2.1 刃脚及分区隔墙底部水平钢筋应力 | 第54-55页 |
4.2.2 刃脚及分区隔墙底部竖向钢筋应力 | 第55-56页 |
4.2.3 刃脚及分区隔墙底部钢板应变 | 第56-57页 |
4.2.4 沉井内力变化与下沉速度的关系 | 第57-58页 |
4.3 内力变化规律理论简化分析 | 第58-60页 |
4.4 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60-63页 |
4.4.1 首次下沉内力计算模型及分析工况 | 第60-61页 |
4.4.2 首次下沉过程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61-62页 |
4.4.3 最不利工况下刃脚土体支撑刚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沉井下沉过程周边铁路沉降变化规律 | 第65-75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铁路沉降二维计算模型与计算流程 | 第65-68页 |
5.2.1 铁路沉降二维计算模型 | 第65-67页 |
5.2.2 施工过程模拟 | 第67-68页 |
5.3 设置防护桩与不设防护桩的对比 | 第68-70页 |
5.4 防护桩相关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70-73页 |
5.4.1 防护桩混凝土强度 | 第70-71页 |
5.4.2 防护桩桩径 | 第71-72页 |
5.4.3 防护桩桩长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