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微米压痕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4页 |
1.2.1 压痕实验方法 | 第7-11页 |
1.2.2 压痕实验在金属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压痕实验在岩石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微米压痕实验方法研究 | 第16-33页 |
2.1 微/纳米压痕实验 | 第16-17页 |
2.2 微米压痕实验分析方法 | 第17-22页 |
2.2.1 接触刚度-接触深度方法 | 第17-19页 |
2.2.2 压入能量-接触刚度方法 | 第19-20页 |
2.2.3 纯压入能量法 | 第20-21页 |
2.2.4 微米压痕实验方法选择 | 第21-22页 |
2.3 实验设备 | 第22-27页 |
2.3.1 压痕仪 | 第22-23页 |
2.3.2 其他设备 | 第23-27页 |
2.4 实验样品 | 第27-30页 |
2.4.1 岩样的获取 | 第27-28页 |
2.4.2 实验样品制备 | 第28-30页 |
2.5 实验关键参数的论证和确定 | 第30-32页 |
2.5.1 加载力的确定 | 第30-32页 |
2.5.2 加载速率的确定 | 第32页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微米压痕实验影响因素研究 | 第33-48页 |
3.1 测试仪器 | 第33-41页 |
3.1.1 接触零点所引起的误差研究 | 第33-37页 |
3.1.2 压头面积函数引起的误差研究 | 第37-39页 |
3.1.3 压头尖端半径引起的误差研究 | 第39-41页 |
3.2 岩样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研究 | 第41-42页 |
3.3 温漂引起的误差研究 | 第42-43页 |
3.4 卸载曲线拟合方法研究 | 第43-45页 |
3.5 压痕间距所引起的误差研究 | 第45-46页 |
3.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压痕硬度、维氏硬度和马氏硬度关系研究 | 第48-59页 |
4.1 矿物组成分析 | 第48-52页 |
4.2 粗糙度检验 | 第52-53页 |
4.3 显微维氏硬度检验 | 第53-54页 |
4.4 压痕硬度HIT与传统维氏硬度HV的关系 | 第54-55页 |
4.5 HIT、HV和HM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4.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页岩细-宏观力学特性对比及工程应用 | 第59-72页 |
5.1 细-宏观尺度力学特性对比 | 第59-64页 |
5.1.1 页岩单轴抗压强度实验 | 第59-61页 |
5.1.2 页岩常规三轴力学实验 | 第61-63页 |
5.1.3 细-宏观力学特性对比 | 第63-64页 |
5.2 不同地层力学特性对比 | 第64-68页 |
5.2.1 五峰组页岩整体力学参数 | 第64-67页 |
5.2.2 五峰组与龙马溪组力学参数对比 | 第67-68页 |
5.3 不同压痕方向力学特性对比 | 第68-69页 |
5.4 页岩脆性指数研究 | 第69-70页 |
5.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2-73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研项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