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1.1.1 场所与场所感 | 第9-10页 |
1.1.2 街道场所 | 第10-11页 |
1.1.3 街道场所的空间界定形式 | 第11页 |
1.1.4 街道场所的空间尺度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关于街道场所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关于街道场所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1 文献查阅 | 第16页 |
1.5.2 对比归纳 | 第16-17页 |
1.5.3 实地观察 | 第17-1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街道场所的研究对象 | 第19-33页 |
2.1 确定研究对象的筛选标准 | 第19-21页 |
2.2 研究对象的筛选与确定 | 第21-33页 |
2.2.1 参与筛选的对象 | 第22-30页 |
2.2.2 确定研究对象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街道场所的空间界定形式 | 第33-63页 |
3.1 研究对象的空间界定形式分析 | 第34-50页 |
3.1.1 漫步长廊 | 第34-36页 |
3.1.2 主街 | 第36-37页 |
3.1.3 商业次级街 | 第37-38页 |
3.1.4 社区街道 | 第38-40页 |
3.1.5 步行街 | 第40-41页 |
3.1.6 单边街 | 第41-42页 |
3.1.7 贯通大道与局部大道 | 第42-43页 |
3.1.8 林荫街道 | 第43-45页 |
3.1.9 园林街道 | 第45-46页 |
3.1.10 行人过道与阶梯路 | 第46-48页 |
3.1.11 景观道 | 第48-49页 |
3.1.12 水岸街道 | 第49-50页 |
3.2 街道场所的空间界定形式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3.3 街道场所的空间界定形式的原型及逻辑 | 第53-63页 |
3.3.1 街道场所的空间界定形式原型推导 | 第53-55页 |
3.3.2 街道场所的空间界定形式原型定义——“类灰空间” | 第55-61页 |
3.3.3 街道场所的空间界定形式逻辑 | 第61-63页 |
第四章 街道场所的空间尺度 | 第63-83页 |
4.1 确定街道场所的空间尺度分级 | 第63-67页 |
4.2 街道场所的空间尺度 | 第67-76页 |
4.2.1 Ⅰ级街道场所空间尺度 | 第67-69页 |
4.2.2 Ⅱ级街道场所空间尺度 | 第69-70页 |
4.2.3 Ⅲ级街道场所空间尺度 | 第70-76页 |
4.3 超尺度的街道场所 | 第76-83页 |
4.3.1 超小尺度的街道场所 | 第77-78页 |
4.3.2 超大尺度的街道场所 | 第78-83页 |
第五章 街道场所中人的行为 | 第83-95页 |
5.1 街道场所中的社会行为分析 | 第83-85页 |
5.2 促进街道中活动发生的机制——活动之间的互相“吸引” | 第85-95页 |
5.2.1 水平方向“吸引” | 第85-90页 |
5.2.1.1 驻留区域 | 第86-87页 |
5.2.1.2 通行区域 | 第87-88页 |
5.2.1.3 休闲区域 | 第88-89页 |
5.2.1.4 行进方向上的“打断” | 第89-90页 |
5.2.2 垂直方向“吸引” | 第90-95页 |
5.2.2.1 一般性街道 | 第91-93页 |
5.2.2.2 步行街 | 第93-95页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第95-107页 |
6.1 多恩大道 | 第95-100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95-97页 |
6.1.2 改造手段 | 第97-100页 |
6.2 五角场大学路 | 第100-104页 |
6.2.1 项目背景 | 第100-102页 |
6.2.2 改造手段 | 第102-104页 |
6.3 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07-115页 |
7.1 街道场所的设计原则 | 第107-111页 |
7.1.1 “人优先”——街道场所营造的基本原则 | 第107-108页 |
7.1.2 类灰空间——街道场所的先决条件 | 第108页 |
7.1.3 适宜的空间尺度——保证街道场所的关键 | 第108-109页 |
7.1.4 激发街道活力——促进街道场所中多样活动的发生 | 第109-110页 |
7.1.5 街道绿化——划分空间的柔性界面 | 第110-111页 |
7.2 研究创新 | 第111-112页 |
7.2.1 明确了街道场所的分类 | 第111页 |
7.2.2 从视觉与心理角度解读了“灰空间” | 第111页 |
7.2.3 总结了街道场所的营造方式 | 第111-112页 |
7.3 应用前景 | 第112-113页 |
7.3.1 街道空间评价 | 第112页 |
7.3.2 街道更新与设计 | 第112-113页 |
7.4 研究不足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