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南气田南飞三段储层特征及储层建模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 第14-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2 完成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2章 地质背景概况 | 第16-24页 |
2.1 工区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7-21页 |
2.2.1 构造发育特征 | 第17页 |
2.2.2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 第17-21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21-22页 |
2.4 勘探与开发简况 | 第22-24页 |
2.4.1 勘探简况 | 第22页 |
2.4.2 开发简况 | 第22-24页 |
第3章 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24-32页 |
3.1 小层划分方案 | 第24页 |
3.2 层序界面的划分 | 第24-27页 |
3.2.1 SC1层序界面 | 第24-25页 |
3.2.2 SC2层序界面 | 第25页 |
3.2.3 SC3层序界面 | 第25页 |
3.2.4 SC4层序界面 | 第25-27页 |
3.2.5 SC5层序界面 | 第27页 |
3.3 地层岩性和电性特征 | 第27-28页 |
3.4 地层对比 | 第28-32页 |
第4章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 | 第32-42页 |
4.1 沉积相特征 | 第32-34页 |
4.1.1 岩石学特征 | 第32页 |
4.1.2 沉积相发育特征 | 第32-34页 |
4.2 沉积微相的展布 | 第34-40页 |
4.2.1 沉积微相的纵向展布 | 第34-36页 |
4.2.2 沉积微相的剖面展布 | 第36-40页 |
4.2.3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 第40页 |
4.3 飞三沉积模式与演化特征 | 第40-42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与物性参数模型 | 第42-55页 |
5.1 岩石类型 | 第42页 |
5.2 孔隙类型 | 第42-47页 |
5.2.1 孔隙 | 第42-44页 |
5.2.2 裂缝 | 第44-45页 |
5.2.3 孔隙空间组合 | 第45-47页 |
5.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7-48页 |
5.4 储层岩-电关系 | 第48-49页 |
5.5 储层物性参数测井解释 | 第49-53页 |
5.5.1 储层孔隙度 | 第49-50页 |
5.5.2 储层渗透率 | 第50-51页 |
5.5.3 储层含气饱和度 | 第51-53页 |
5.6 储层综合评价 | 第53-55页 |
第6章 储层地质建模 | 第55-83页 |
6.1 储层地质建模的原理 | 第55页 |
6.2 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 | 第55-57页 |
6.2.1 确定性建模 | 第55-56页 |
6.2.2 随机建模 | 第56-57页 |
6.3 基础数据输入 | 第57-58页 |
6.4 建模约束条件 | 第58-63页 |
6.4.1 等时格架原则 | 第58页 |
6.4.2 变差函数分析 | 第58-63页 |
6.4.3 微相控制 | 第63页 |
6.5 地层构造模型 | 第63-65页 |
6.6 储层结构模型 | 第65-68页 |
6.7 储层属性模型 | 第68-83页 |
6.7.1 储层孔隙度模型 | 第69-72页 |
6.7.2 储层渗透率模型 | 第72-79页 |
6.7.3 储层含气饱和度模型 | 第79-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