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车内空气污染概况 | 第9-13页 |
1.2.1 影响车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来源 | 第9-10页 |
1.2.2 影响车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分类 | 第10页 |
1.2.3 车内空气污染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4 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 第11-13页 |
1.2.5 甲醛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 第13页 |
1.3 CU-BIVO_4光催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3.1 TiO_2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铋系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BiVO_4的光催化原理 | 第15-16页 |
1.3.4 BiVO_4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3.5 BiVO_4的改性方法 | 第18-19页 |
1.3.6 BiVO_4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4.2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负载载体与负载工艺的选用 | 第22-27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光催化剂载体种类的选用 | 第22-25页 |
2.2.1 载体的作用 | 第22-23页 |
2.2.2 载体的类型 | 第23-24页 |
2.2.3 活性炭纤维(ACF) | 第24-25页 |
2.3 光催化剂负载工艺的选用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3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27-41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实验方法与设计 | 第27-30页 |
3.2.1 水热法 | 第27页 |
3.2.2 改性原理 | 第27-28页 |
3.2.3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3.2.4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29-30页 |
3.2.5 活性炭纤维尺寸的确定 | 第30页 |
3.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2页 |
3.3.1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3.2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4 掺铜钒酸铋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2-34页 |
3.4.1 BiVO_4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2页 |
3.4.2 Cu-BiVO_4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3.4.3 Cu-BiVO_4/ACF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3.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3.5.1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3.5.2 正交试验分析 | 第35-37页 |
3.5.3 优化试验 | 第37页 |
3.6 XRD和SEM表征分析 | 第37-40页 |
3.6.1 X-射线衍射(XRD)表征分析 | 第37-39页 |
3.6.2 扫描电镜(SEM)表征分析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CU-BIVO_4/ACF降解车内甲醛实验研究 | 第41-56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试验部分 | 第41-45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4.2.2 试验步骤 | 第41-44页 |
4.2.3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44-45页 |
4.3 试验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4.3.1 空白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3.2 布置ACF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4.3.3 布置Cu-BiVO_4/ACF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4.4 CU-BIVO_4/ACF耐用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4.4.1 重复使用性研究 | 第53-54页 |
4.4.2 负载牢固性研究 | 第54页 |
4.5 前景展望 | 第54-55页 |
4.5.1 应用前景展望 | 第54-55页 |
4.5.2 市场前景展望 | 第55页 |
4.6 小结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建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