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金属-有机框架概述 | 第11-12页 |
1.2.1 金属-有机框架的简介 | 第11-12页 |
1.2.2 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的电极材料 | 第12页 |
1.3 水分解析氧反应概述 | 第12-16页 |
1.3.1 研究水分解析氧反应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2 水分解析氧反应驱动力的简介 | 第13页 |
1.3.3 电催化氧析出反应催化剂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6-21页 |
1.4.1 超级电容器简介 | 第16页 |
1.4.2 超级电容器的优点 | 第16-17页 |
1.4.3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4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 | 第18页 |
1.4.5 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1.4.6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20页 |
1.4.7 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选题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2 Co_9S_8@CoS@CoO@C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和光电催化析氧性能的研究 | 第23-63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2.2 计算方法 | 第25页 |
2.2.3 电化学测试 | 第25页 |
2.2.4 光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2.2.5 Co-MOF和Co_9S_8@CoS@CoO@C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61页 |
2.3.1 Co-MOF前驱体和Co_9S_8@CoS@CoO@C纳米颗粒的结构和形貌 | 第26-34页 |
2.3.2 Co_9S_8@CoS@CoO@C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测试 | 第34-40页 |
2.3.3 活化前和活化后Co_9S_8@CoS@CoO@C纳米颗粒的OER活性比较 | 第40-45页 |
2.3.4 Co_9S_8@CoS@CoO@C纳米颗粒电解后的结构和形貌 | 第45-53页 |
2.3.5 Co_9S_8@CoS@CoO@C纳米颗粒的能带宽度 | 第53-58页 |
2.3.6 Co_9S_8@CoS@CoO@C纳米颗粒的光响应性能 | 第58-61页 |
2.4 小结 | 第61-63页 |
3 MOF制备的Cl/O掺杂C/CoO和C纳米颗粒用于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研究 | 第63-97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4-65页 |
3.2.2 电化学测试 | 第65-66页 |
3.2.3 Co-MOF、C/CoO纳米颗粒和碳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96页 |
3.3.1 Co-MOF的结构和形貌 | 第67-68页 |
3.3.2 煅烧样品的结构和形貌 | 第68-77页 |
3.3.3 煅烧样品在HCl溶液中刻蚀后的结构和形貌 | 第77-82页 |
3.3.4 C/CoO-200在三电极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82-87页 |
3.3.5 C-300在三电极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87-91页 |
3.3.6 C/CoO-200作为正电极和C-300作为负电极的两电极体系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91-9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4 基于卤化锑和有机胺的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和带隙宽度 | 第97-105页 |
4.1 引言 | 第97-9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8-100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98页 |
4.2.2 计算方法 | 第98页 |
4.2.3 配合物1的合成 | 第98-99页 |
4.2.4 单晶X射线衍射数据 | 第99-10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4页 |
4.3.1 配合物1的合成 | 第100-101页 |
4.3.2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 | 第101-102页 |
4.3.3 配合物1和CH_3NH_3PbI_3的能带结构和轨道计算 | 第102-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5.1 结论 | 第105-106页 |
5.2 展望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33页 |
附录 | 第13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