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34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 | 第15-17页 |
·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研究方法 | 第17-30页 |
·基于结构固有频率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8-20页 |
·基于结构振型变化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0-21页 |
·基于柔度阵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1-22页 |
·基于刚度变化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2页 |
·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2-23页 |
·基于模态应变能法损伤识别方法 | 第23-24页 |
·基于频响函数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4-25页 |
·基于模态动力参数指标识别方法 | 第25页 |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5-28页 |
·基于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8-30页 |
·遗传算法 | 第30页 |
·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BOTDR) | 第30页 |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30-32页 |
·本文所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2-34页 |
2 足尺实验网架结构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模态理论 | 第34-56页 |
·引言 | 第34页 |
·足尺实验网架模型的设计 | 第34-46页 |
·网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4-42页 |
·足尺实验网架模型的设计 | 第42-46页 |
·基于振动的网架结构损伤识别矩阵的数值模型 | 第46-51页 |
·建立网架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 | 第46-51页 |
·ANSYS数值模拟模型 | 第51页 |
·实验模态分析理论及目的 | 第51-54页 |
·实验模态分析理论 | 第51-54页 |
·实验模态分析的目的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3 基于振动实验的网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56-68页 |
·引言 | 第56页 |
·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 | 第56-60页 |
·基本方程和理论分析 | 第57-58页 |
·损伤依据及识别步骤 | 第58-60页 |
·基于模态振型参数COMAC损伤指标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60-62页 |
·基于轴向应变变化率网结构损伤识别的方法研究 | 第62-66页 |
·应变模态分析数学模型 | 第62-64页 |
·基于轴向应变变化率的网架杆件的损伤识别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足尺网架结模型动测试验研究 | 第68-99页 |
·引言 | 第68页 |
·实验步骤与实验目的 | 第68-69页 |
·实验步骤 | 第68页 |
·实验目的 | 第68-69页 |
·足尺网架实验模型的施工安装 | 第69-71页 |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设备的选用 | 第71-79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71-76页 |
·实验设备的选用 | 第76-79页 |
·基于ANSYS的实验网架数值模拟计算 | 第79-80页 |
·试验模型的静力测试 | 第80-82页 |
·实验网架模型振动测试的方法及步骤 | 第82-84页 |
·测试方法 | 第82-83页 |
·测试步骤 | 第83-84页 |
·足尺网架模型实验的信号采集与处理 | 第84-90页 |
·信号采集原理及采样参数的选用 | 第84-86页 |
·激励和响应信号的处理 | 第86-89页 |
·频响函数的评价 | 第89-90页 |
·网架实测频响函数的降噪 | 第90-96页 |
·多元变量重构的消噪方法 | 第90-92页 |
·网架原始数据的降噪 | 第92-96页 |
·实验网架模态分析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网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实验研究 | 第99-140页 |
·引言 | 第99-100页 |
·基于频率和位移模态振型的网架损伤识别 | 第100-108页 |
·识别过程 | 第101-108页 |
·识别结论 | 第108页 |
·基于COMAC损伤指标识的网架损伤识别 | 第108-112页 |
·识别过程 | 第108-111页 |
·识别结论 | 第111-112页 |
·基于轴向应变变化率的网架损伤识别 | 第112-139页 |
·识别过程 | 第112-137页 |
·识别结论 | 第137-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6 基于轴向应变化率的网架结构损伤诊断 | 第140-158页 |
·引言 | 第140-141页 |
·网架损伤的三级诊断方法 | 第141-143页 |
·基于轴向应变化率的网架结构损伤诊断案例 | 第143-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0页 |
·结论 | 第158-159页 |
·展望 | 第159-160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附录A | 第169-194页 |
附录B | 第194-216页 |
附录C | 第216-2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219-220页 |
致谢 | 第220-221页 |
作者简介 | 第221-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