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1 中国农业银行的含义 | 第20页 |
2.1.2 金融支农的内涵 | 第20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2.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第21页 |
2.2.3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1-23页 |
3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现状 | 第23-26页 |
3.1 拜泉县农业银行涉农贷款规模 | 第23页 |
3.2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现存结构 | 第23页 |
3.3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产品及创新现状 | 第23-24页 |
3.3.1 金融支农产品现状 | 第23-24页 |
3.3.2 金融支农创新现状 | 第24页 |
3.4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效益情况 | 第24-25页 |
3.5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服务现状 | 第25-26页 |
4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3页 |
4.1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存在问题 | 第26-29页 |
4.1.1 信贷支农规模较小 | 第26-27页 |
4.1.2 金融支农结构不佳 | 第27-28页 |
4.1.3 金融支农产品较少 | 第28页 |
4.1.4 金融支农效益较低 | 第28-29页 |
4.1.5 信贷风险监管弱化 | 第29页 |
4.2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4.2.1 政府扶持资金有限 | 第30页 |
4.2.2 资金结构不平衡 | 第30页 |
4.2.3 缺乏专业人才 | 第30-31页 |
4.2.4 农村信用体系落后 | 第31页 |
4.2.5 农业的弱质性导致风险控制难 | 第31-33页 |
5 国内先进金融支农经验及启示 | 第33-36页 |
5.1 国内金融支农先进经验 | 第33-34页 |
5.1.1 广东省田东市农业银行田东模式管理的经验 | 第33页 |
5.1.2 贵州市凤岗县信用模式管理的经验 | 第33-34页 |
5.1.3 福建省沙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经验 | 第34页 |
5.2 国内金融支农业务管理经验对拜泉县农业银行的启示 | 第34-36页 |
5.2.1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最大化效应 | 第34-35页 |
5.2.2 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供需结构 | 第35页 |
5.2.3 强化立体化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 第35页 |
5.2.4 个性化服务对接不同客户需求 | 第35-36页 |
6 拜泉县农业银行金融支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36-41页 |
6.1 争取政策支持 | 第36页 |
6.2 优化金融支农结构 | 第36-37页 |
6.2.1 明确金融支农重点 | 第36-37页 |
6.2.2 加强农业贷款分类管理 | 第37页 |
6.3 以人才带动金融支农产品创新 | 第37-38页 |
6.3.1 引入专业性人才 | 第37-38页 |
6.3.2 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 第38页 |
6.4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 第38-39页 |
6.4.1 扩大抵押担保范围 | 第38-39页 |
6.4.2 丰富信贷支农模式 | 第39页 |
6.5 加强金融风险监管 | 第39-41页 |
6.5.1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 第39-40页 |
6.5.2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 第40-41页 |
7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