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碱土金属的离子掺杂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引言第9页
    1.2 发光材料简介第9-11页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种类第11-14页
        1.3.1 稀土离子激活的长余辉发光材料第11-13页
        1.3.2 过渡金属离子激活的长余辉发光材料第13-14页
    1.4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第14-17页
        1.4.1 电子-空穴转移模型第15-16页
        1.4.2 位型坐标模型第16页
        1.4.3 隧穿效应模型第16-17页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7-18页
    1.6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长余辉荧光粉的制备与表征第19-31页
    2.1 长余辉荧光粉的制备方法第19-24页
        2.1.1 制备工艺第19-22页
        2.1.2 实验原料第22-23页
        2.1.3 实验设备第23-24页
    2.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征方法第24-29页
        2.2.1 物相分析第25-26页
        2.2.2 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26-28页
        2.2.3 余辉发光特性分析第28-29页
    2.3 第一性原理仿真计算方法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Li_2MgGeO_4:Mn~(2+)长余辉材料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第31-45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不同烧结温度对Li_2Mg_(_(0.995))GeO_4:0.5%Mn~(2+)荧光粉性能的影响第31-35页
        3.2.1 材料的制备第31页
        3.2.2 物相分析第31-32页
        3.2.3 样品的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32-34页
        3.2.4 样品的余辉发光特性分析第34-35页
    3.3 不同Mn~(2+)离子掺杂浓度对Li_2Mg_(1-x)GeO_4:x%Mn~(2+)荧光粉性能的影响第35-40页
        3.3.1 材料的制备第35页
        3.3.2 样品的物相分析第35-36页
        3.3.3 样品的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36-39页
        3.3.4 样品的余辉发光特性分析第39-40页
    3.4 过量添加GeO_2对Li_2Mg_(_(0.995))GeO_4:0.5%Mn~(2+)荧光粉性能的影响第40-43页
        3.4.1 材料的制备第40-41页
        3.4.2 样品的物相分析第41页
        3.4.3 样品的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41-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Li_2MgGeO_4:Mn~(2+),Cr~(3+)长余辉材料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第45-54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烧结温度对Li_2Mg_(0.995)Ge_(0.995)O_4:0.5%Mn~(2+),0.5%Cr~(3+)荧光粉性能的影响第45-49页
        4.2.1 材料的制备第45-46页
        4.2.2 样品的物相分析第46页
        4.2.3 样品的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46-48页
        4.2.4 样品的余辉发光特性分析第48-49页
    4.3 Cr~(3+)离子掺杂浓度对Li_2Mg_(0.995)Ge_(1-x)O_4:0.5%Mn~(2+),x%Cr~(3+)荧光粉性能影响..第49-53页
        4.3.1 材料的制备第49页
        4.3.2 样品的物相分析第49-50页
        4.3.3 样品的激发与发射光谱分析第50-52页
        4.3.4 样品的余辉发光特性分析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Li_2MgGeO_4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54-64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Li_2MgGeO_4第一性原理研究第54-58页
        5.2.1 模型的建立第54-55页
        5.2.2 计算方法第55页
        5.2.3 结构优化第55-56页
        5.2.4 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第56-58页
    5.3 Li_2MgGeO_4:Mn~(2+)第一性原理研究第58-59页
        5.3.1 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方法第58页
        5.3.2 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第58-59页
    5.4 Li_2MgGeO_4:Mn~(2+),Cr~(3+)第一性原理研究第59-61页
        5.4.1 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方法第59-60页
        5.4.2 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第60-61页
    5.5 余辉发光机理第61-62页
    5.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考古学视角下的湖北大悟八字沟民居保护研究
下一篇:预制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的综合效益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