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古学视角下的湖北大悟八字沟民居保护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传统民居保护的宏观政策背景 | 第10页 |
1.1.2 传统民居面临的巨大挑战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5.1 鄂东北传统民居 | 第20-21页 |
1.5.2 建筑考古学 | 第21-22页 |
1.6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湖北大悟八字沟民居概况 | 第23-35页 |
2.1 八字沟民居概述 | 第23-25页 |
2.1.1 八字沟民居概况 | 第23-24页 |
2.1.2 八字沟民居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2.2 八字沟民居空间形态分析 | 第25-30页 |
2.2.1 八字沟民居平面布局 | 第25-29页 |
2.2.2 八字沟民居空间特征 | 第29-30页 |
2.3 湖北大悟八字沟民居建筑特色 | 第30-34页 |
2.3.1 建筑风格 | 第30-31页 |
2.3.2 平面型制 | 第31-32页 |
2.3.3 细部装饰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八字沟民居保护方法研究 | 第35-47页 |
3.1 传统民居常见保护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3.1.1 传统民居常见保护方法 | 第35-38页 |
3.1.2 传统民居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1.3 小结 | 第40页 |
3.2 建筑考古学研究方法与优势 | 第40-43页 |
3.2.1 建筑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 第41页 |
3.2.2 建筑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3.2.3 建筑考古学在传统民居保护中的优势 | 第43页 |
3.3 建筑考古学与八字沟民居保护研究的结合 | 第43-46页 |
3.3.1 八字沟民居的文物属性 | 第43-44页 |
3.3.2 八字沟民居的保存现状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八字沟民居的建筑考古学研究 | 第47-58页 |
4.1 八字沟民居格局的建筑考古 | 第47-52页 |
4.1.1 八字沟民居血缘型聚落格局 | 第47-50页 |
4.1.2 八字沟民居卫戍型聚落格局 | 第50-51页 |
4.1.3 小结 | 第51-52页 |
4.2 八字沟民居构造的建筑考古 | 第52-57页 |
4.2.1 屋顶考古 | 第52-54页 |
4.2.2 墙体考古 | 第54-56页 |
4.2.3 结构形式考古 | 第56-57页 |
4.2.4 小结 | 第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八字沟民居损毁建筑型制的考古推断 | 第58-75页 |
5.1 八字沟民居主寨门型制的考古推断 | 第58-62页 |
5.1.1 八字沟民居现存寨门和门楼 | 第58-60页 |
5.1.2 八字沟民居寨门型制推断 | 第60-62页 |
5.2 八字沟民居望楼型制的考古推断 | 第62-70页 |
5.2.1 望楼的类型学研究 | 第62-67页 |
5.2.2 八字沟民居炮楼型制推断 | 第67-70页 |
5.3 八字沟民居绣楼型制的考古推断 | 第70-73页 |
5.3.1 绣楼遗址分析 | 第70页 |
5.3.2 绣楼型制推断 | 第70-73页 |
5.4 八字沟民居的完整风貌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8页 |
6.1 总结 | 第75-7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项目 | 第82-83页 |
附录B 八字沟民居部分现状测绘图纸及现状照片 | 第8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