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0-18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史 | 第10-11页 |
1.2.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 第11-13页 |
1.2.3 双电层电容材料储能机理 | 第13-15页 |
1.2.4 赝电容储能机理 | 第15-16页 |
1.2.5 碳材料双电层和表面官能团 | 第16页 |
1.2.6 超级电容器性能评价指标 | 第16-18页 |
1.3 发展柔性超级电容器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4 石墨烯基柔性超级电容器发展现状 | 第20-26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8-29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9页 |
2.3 结构表征设备和型号 | 第29-31页 |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30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0页 |
2.3.3 显微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 | 第30页 |
2.3.4 原位X射线衍射仪(XRD) | 第30页 |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30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30页 |
2.3.7 激光粒度仪 | 第30-31页 |
2.3.8 吸附及比表面积测试仪 | 第31页 |
2.4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2.4.1 循环伏安法(CV) | 第31页 |
2.4.2 恒流充放电法(GCD) | 第31页 |
2.4.3 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 | 第31-33页 |
第3章 光催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光催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和表征 | 第34-43页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4页 |
3.2.2 光催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3 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5-38页 |
3.2.4 不同光催化还原时间的石墨烯/TiO_2薄膜的制备和表征 | 第38-43页 |
3.3 不同光催化还原时间的rGO-TiO_2薄膜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45页 |
3.4 不同厚度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石墨烯基一体化超级电容器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 第48-60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基于石墨烯基薄膜的一体化超级电容器的构建 | 第48-50页 |
4.3 不同GO厚度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50-54页 |
4.4 一体化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59页 |
4.4.1 在不同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4-55页 |
4.4.2 在1 M Na_2SO_4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5-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二氧化钛形貌对一体化超级电容器的影响 | 第60-64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TiO_2纳米线的制备和表征 | 第60-61页 |
5.3 TiO_2纳米线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61-62页 |
5.4 基于TiO_2纳米线的一体化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研究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4页 |
6.2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6.3 今后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