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耕地休养生息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 第21-24页 |
1.5.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1.5.2 主要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4-25页 |
1.6.1 创新点 | 第24页 |
1.6.2 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页 |
2.1.1 耕地保护 | 第25页 |
2.1.2 休耕 | 第25页 |
2.1.3 耕地休养生息 | 第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5-26页 |
2.2.2 供需平衡理论 | 第26页 |
2.2.3 节约集约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页 |
2.2.5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 第27-28页 |
3 安徽省耕地资源现状分析 | 第28-42页 |
3.1 安徽省耕地资源现状 | 第28-30页 |
3.1.1 耕地资源现状 | 第28-29页 |
3.1.2 耕地资源结构和布局 | 第29-30页 |
3.2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状况分析 | 第30-38页 |
3.2.1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 第30-32页 |
3.2.2 安徽省耕地资源保护状况分析 | 第32-38页 |
3.3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3.3.1 耕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3.2 耕地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4 安徽省耕地休养生息实施方案 | 第42-50页 |
4.1 皖北平原 | 第42-44页 |
4.1.1 皖北平原区自然概况 | 第42-43页 |
4.1.2 主要农作物 | 第43页 |
4.1.3 耕地休养生息实施方案 | 第43-44页 |
4.2 江淮丘陵 | 第44-45页 |
4.2.1 江淮丘陵区自然概况 | 第44页 |
4.2.2 主要农作物 | 第44-45页 |
4.2.3 耕地休养生息实施方案 | 第45页 |
4.3 沿江平原 | 第45-47页 |
4.3.1 沿江平原区自然概况 | 第45-46页 |
4.3.2 主要农作物 | 第46页 |
4.3.3 耕地休养生息实施方案 | 第46-47页 |
4.4 皖南山区 | 第47-48页 |
4.4.1 皖南山区自然概况 | 第47页 |
4.4.2 主要农作物 | 第47页 |
4.4.3 耕地休养生息实施方案 | 第47-48页 |
4.5 大别山区 | 第48-50页 |
4.5.1 大别山区自然概况 | 第48页 |
4.5.2 主要农作物 | 第48-49页 |
4.5.3 耕地休养生息实施方案 | 第49-50页 |
5 建立健全安徽省耕地休养生息的体制机制 | 第50-53页 |
5.1 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 第50页 |
5.2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 第50-51页 |
5.3 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 第51页 |
5.4 建立耕地质量养护机制 | 第51-52页 |
5.5 建立耕地污染预警与防控机制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