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手段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景观 | 第21页 |
2.1.2 农业景观 | 第21-22页 |
2.1.3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及内涵 | 第22-23页 |
2.1.4 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 | 第23页 |
2.2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 第23页 |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生态美学理论 | 第24-26页 |
3 肇州县区域概况与数据资料 | 第26-30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8页 |
3.1.1 区位概况 | 第26页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27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页 |
3.1.4 农业景观概况 | 第27-28页 |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8-30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3.2.2 数据预处理 | 第28-30页 |
4 肇州县农业景观划分 | 第30-43页 |
4.1 肇州县农业景观研究范围提取 | 第30-32页 |
4.2 肇州县农业景观划分原则 | 第32-34页 |
4.2.1 等级性原则 | 第32-33页 |
4.2.2 空间分异和稳定性原则 | 第33页 |
4.2.3 综合分析和主导性原则 | 第33页 |
4.2.4 衔接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 第33-34页 |
4.3 肇州县农业景观划分依据 | 第34页 |
4.4 肇州县农业景观划分主导因子 | 第34-38页 |
4.4.1 土地利用类型因子 | 第34-36页 |
4.4.2 DEM因子 | 第36-37页 |
4.4.3 土壤类型因子 | 第37-38页 |
4.5 肇州县农业景观划分方法、过程及成果 | 第38-43页 |
4.5.1 划分方法 | 第38-39页 |
4.5.2 构建划分体系 | 第39-40页 |
4.5.3 划分成果 | 第40-43页 |
5 肇州县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 第43-54页 |
5.1 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选取 | 第43-44页 |
5.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 | 第43页 |
5.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 | 第43页 |
5.1.3 生态美学指标 | 第43-44页 |
5.2 农业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5.2.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44-45页 |
5.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45-46页 |
5.3 肇州县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处理 | 第46-54页 |
5.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处理 | 第46-47页 |
5.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处理 | 第47-50页 |
5.3.3 生态美学指标处理 | 第50-52页 |
5.3.4 指标标准化过程 | 第52-54页 |
6 肇州县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62页 |
6.1 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 第54页 |
6.2 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第54-55页 |
6.3 农业景观生态美学评价 | 第55-56页 |
6.4 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分析及相关建议 | 第56-62页 |
6.4.1 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分析 | 第56-61页 |
6.4.2 相关建议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