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Ⅴ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钒副族(Ⅴ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硫化钒三维微纳结构的可控构建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49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1.1 能量存储技术概述第14页
        1.1.2 电化学储能技术概述第14-15页
    1.2 二次电池第15-19页
        1.2.1 概述第15-16页
        1.2.2 锂离子电池第16-18页
        1.2.3 新发展的二次可充电电池第18-19页
    1.3 钠离子电池第19-21页
        1.3.1 钠离子电池概述第19页
        1.3.2 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第19-21页
    1.4 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第21-41页
        1.4.1 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的基本电化学理论第21-24页
        1.4.2 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的挑战与方法第24-25页
        1.4.3 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的储钠机理第25-26页
        1.4.4 主族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第26-29页
        1.4.5 过渡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第29-35页
        1.4.6 钒基过渡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第35-41页
    1.5 三维自组装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第41-46页
        1.5.1 显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第41-42页
        1.5.2 晶体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第42-44页
        1.5.3 包覆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第44-46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46-49页
        1.6.1 立题依据第46-47页
        1.6.2 研究内容第47-48页
        1.6.3 创新点第48-49页
2 实验方法第49-56页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第49-52页
        2.1.1 化学试剂第49-51页
        2.1.2 实验仪器第51-52页
    2.2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第52-54页
        2.2.1 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仪(XRD)第52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52-53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53页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第53页
        2.2.5 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第53页
        2.2.6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第53页
        2.2.7 比表面仪(BET)第53-54页
        2.2.8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第54页
    2.3 电池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第54-56页
        2.3.1 电极片的制备第54页
        2.3.2 电池的组装第54-55页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5-56页
3 晶相VOOH包覆VS_2微米花的原位合成及储钠性能研究第56-75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晶相VOOH包覆VS_2微米花电极的制备第56-57页
        3.2.1 晶相VOOH包覆VS_2微米花的合成第56-57页
        3.2.2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74页
        3.3.1 晶相VOOH包覆VS_2微米花的结构表征第57-63页
        3.3.2 晶相VOOH包覆VS_2微米花的形成机理第63-65页
        3.3.3 晶相VOOH包覆VS_2微米花的储钠性能第65-71页
        3.3.4 晶相VOOH包覆VS_2微米花的储钠机制及增强机理第71-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4 单晶纳米片组装的VS_2微米棒及其增强的储钠性能第75-88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单晶纳米片组装的VS_2微米棒电极的制备第75-76页
        4.2.1 单晶纳米片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制备第75页
        4.2.2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75-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87页
        4.3.1 单晶纳米片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结构表征第76-79页
        4.3.2 单晶纳米片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储钠性能第79-83页
        4.3.3 单晶纳米片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储钠机制及增强机理第83-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5 纳米晶组装的VS_2微米棒及其增强的钠离子插层动力第88-104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纳米晶组装的VS_2微米棒电极的制备第88页
        5.2.1 纳米晶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制备第88页
        5.2.2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8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8-103页
        5.3.1 纳米晶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形成机理第88-90页
        5.3.2 纳米晶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结构表征第90-95页
        5.3.3 纳米晶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储钠性能第95-99页
        5.3.4 纳米晶组装的VS_2微米棒的储钠机制及增强机理第99-103页
    5.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6 三维自组装VS4微球的构建及其储钠性能研究第104-119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三维自组装VS4微球电极的制备第104-105页
        6.2.1 三维自组装VS4微球的制备第104-105页
        6.2.2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10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5-118页
        6.3.1 三维自组装VS4微球的结构表征第105-110页
        6.3.2 三维自组装VS4微球的储钠性能第110-115页
        6.3.3 三维自组装VS4微球的储钠机制及增强机理第115-118页
    6.4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7 具有高赝电容多级VS4微球的构建及其储钠性能研究第119-135页
    7.1 引言第119页
    7.2 具有高赝电容多级VS4微球电极的制备第119-120页
        7.2.1 具有高赝电容多级VS4微球的制备第119页
        7.2.2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119-120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20-134页
        7.3.1 具有高赝电容多级VS4微球的结构表征第120-123页
        7.3.2 具有高赝电容多级VS4微球的形成机理第123-124页
        7.3.3 具有高赝电容多级VS4微球的储钠性能第124-129页
        7.3.4 具有高赝电容多级VS4微球的储钠机制及增强机理第129-134页
    7.4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8 中空纳米棒自组装VS4微球的构建及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135-140页
    8.1 引言第135页
    8.2 中空纳米棒自组装VS4微球电极的制备第135页
        8.2.1 中空纳米棒自组装VS4微球的制备第135页
        8.2.2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第135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35-139页
        8.3.1 中空纳米棒自组装VS4微球的结构表征第135-137页
        8.3.2 中空纳米棒自组装的VS4微球的储钠性能第137-139页
    8.4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40-145页
    9.1 结论第140-141页
    9.2 展望第141-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73-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以裕固族为例
下一篇:热处理对粉末触变成形SiC_p/6061Al基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强韧化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