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40页 |
1.1 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24页 |
1.1.1 黄病毒分类及流行概况 | 第13-15页 |
1.1.2 黄病毒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1.1.3 黄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6-18页 |
1.1.4 黄病毒的蛋白结构和功能 | 第18-22页 |
1.1.4.1 黄病毒结构蛋白功能介绍 | 第19-20页 |
1.1.4.2 非结构蛋白功能介绍 | 第20-22页 |
1.1.5 黄病毒的生命周期 | 第22-24页 |
1.2 假病毒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2.1 复制子系统 | 第24-25页 |
1.2.2 病毒样颗粒系统 | 第25页 |
1.2.3 复制缺陷病毒系统 | 第25-27页 |
1.3 亚基因组RNA的研究进展 | 第27-37页 |
1.3.1 黄病毒亚基因组RNA的起源 | 第27-29页 |
1.3.2 亚基因组RNA的产生机制 | 第29-34页 |
1.3.2.1 核酸外切酶切割 | 第29-31页 |
1.3.2.2 sfRNA产生所需的RNA高级结构 | 第31-34页 |
1.3.3 亚基因组RNA与病毒复制 | 第34页 |
1.3.4 亚基因组RNA与RNAi反应 | 第34-35页 |
1.3.5 亚基因组RNA抑制I型IFN反应 | 第35-37页 |
1.3.6 亚基因组RNA与病毒致病性 | 第37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7-40页 |
1.4.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37-38页 |
1.4.2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8页 |
1.4.3 本论文的结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鄂木斯克出血热复制缺陷病毒的构建和应用 | 第40-6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2.1.2 菌株、细胞系、抗体和药物 | 第41-42页 |
2.1.2.1 菌株 | 第41-42页 |
2.1.2.2 细胞系 | 第42页 |
2.1.2.3 抗体 | 第42页 |
2.1.2.4 药物 | 第42页 |
2.1.3 化学试剂和试剂盒 | 第42-43页 |
2.1.3.1 化学试剂 | 第42-43页 |
2.1.3.2 试剂盒 | 第4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3-58页 |
2.2.1 DNA片段的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43-44页 |
2.2.2 质粒的构建 | 第44-48页 |
2.2.2.1 OHFV-?NS1及OHFV-?NS1-Gluc克隆构建 | 第44-47页 |
2.2.2.2 p BABEpuro-OHFV-NS1克隆的构建 | 第47-48页 |
2.2.3 质粒的提取(大量) | 第48-49页 |
2.2.4 质粒的线性化和酚氯仿抽提 | 第49-50页 |
2.2.5 RNA的体外转录 | 第50页 |
2.2.6 细胞培养 | 第50-51页 |
2.2.7 DNA转染BHK-21 细胞 | 第51页 |
2.2.8 RNA脂质体转染细胞(BHK-21 和BHK-21NS1) | 第51页 |
2.2.9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 第51-52页 |
2.2.10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WB) | 第52页 |
2.2.11 稳定表达NS1的BHK-21 细胞系的筛选 | 第52-54页 |
2.2.11.1 表达有NS1蛋白的逆转录病毒的包装 | 第53-54页 |
2.2.11.2 逆转录病毒感染 | 第54页 |
2.2.11.3 稳定表达NS1蛋白的细胞系筛选 | 第54页 |
2.2.12 缺陷病毒滴度测定 | 第54-55页 |
2.2.13 缺陷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 第55页 |
2.2.14 Gluc信号值的测定 | 第55-56页 |
2.2.15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56页 |
2.2.16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56-57页 |
2.2.17 抗病毒药物实验 | 第57页 |
2.2.18 高通量药物筛选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58-66页 |
2.3.1 NS1表达质粒可反式互补复制缺陷的OHFV-?NS1 | 第58-59页 |
2.3.2 稳定表达NS1细胞系的筛选及验证 | 第59页 |
2.3.3 OHFV-?NS1缺陷病毒的特征 | 第59-60页 |
2.3.4 OHFV-?NS1缺陷病毒稳定性和安全性鉴定 | 第60-62页 |
2.3.5 OHFV-?NS1-Gluc缺陷病毒的产生及特征鉴定 | 第62-64页 |
2.3.6 OHFV-?NS1-Gluc缺陷病毒可用于高通量抗病毒药物的筛选 | 第64-66页 |
2.4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三章 黄病毒 3¢UTR重复序列影响sfRNA的产生 | 第68-10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9-71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3.1.2 菌株、细胞系、病毒 | 第69页 |
3.1.2.1 菌株 | 第69页 |
3.1.2.2 细胞系 | 第69页 |
3.1.2.3 病毒 | 第69页 |
3.1.3 化学试剂和试剂盒 | 第69-71页 |
3.1.3.1 化学试剂 | 第69-71页 |
3.1.3.2 试剂盒 | 第7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1-79页 |
3.2.1 DNA片段的回收 | 第71页 |
3.2.2 质粒的构建 | 第71-75页 |
3.2.3 质粒的大量提取、线性化及酚氯仿抽提 | 第75页 |
3.2.4 T7启动子感染性克隆RNA的体外转录及转染产毒 | 第75页 |
3.2.5 CMV启动子感染性克隆DNA转染产毒 | 第75页 |
3.2.6 细胞培养 | 第75-76页 |
3.2.7 病毒感染、噬斑实验及生长曲线测定 | 第76页 |
3.2.8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76页 |
3.2.9 Northern Blot探针标记 | 第76-77页 |
3.2.10 Northern Blot实验 | 第77页 |
3.2.11 sfRNA测序反应 | 第77-79页 |
3.2.12 小鼠实验 | 第7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9-97页 |
3.3.1 弱毒株WNVa减弱小鼠致病性及sfRNA产量 | 第79-81页 |
3.3.2 WNV病毒 3'UTR-10577 单个核苷酸的突变影响病毒致病性及sfRNA产生 | 第81-84页 |
3.3.3 WNV RCS3序列缺失影响sfRNA1的形成 | 第84-85页 |
3.3.4 WNV RCS3茎区结构(P4)是sfRNA1产生必需 | 第85-88页 |
3.3.5 WNV RCS3环区序列(L4)不影响sfRNA1产生 | 第88-89页 |
3.3.6 WNV CS3/RCS2/CS2是sfRNA2/3/4 产生必需 | 第89-92页 |
3.3.7 WNV CS3茎区结构是sfRNA2产生必需 | 第92-93页 |
3.3.8 ZIKV CS保守序列影响sfRNA产生 | 第93-95页 |
3.3.9 DENV2 CS保守序列影响sfRNA产生 | 第95-97页 |
3.4 讨论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4.1 总结 | 第100-101页 |
4.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9页 |
附录A 缩略词表 | 第119-123页 |
附录B 图表清单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