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第2章 高校人文管理的概述 | 第18-29页 |
2.1 人文管理的基本内涵概述 | 第18-20页 |
2.1.1 人文管理的基本内涵 | 第18-19页 |
2.1.2 人文管理的实质与精髓 | 第19页 |
2.1.3 人文管理的意义 | 第19-20页 |
2.2 高校人文管理的基本内涵概述 | 第20-24页 |
2.2.1 高校人文管理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高校人文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21-24页 |
2.3 高校人文管理的特点 | 第24-26页 |
2.3.1 人文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 第24页 |
2.3.2 互动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 第24-25页 |
2.3.3 民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 第25-26页 |
2.4 高校坚持人文管理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2.4.1 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 第26页 |
2.4.2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 第26-27页 |
2.4.3 当代教育学、管理学发展的人文趋势的影响 | 第27页 |
2.4.4 人文管理融于制度管理,发挥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合力 | 第27-29页 |
第3章 高校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8页 |
3.1 高校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3.1.1 管理者重制度管理,轻人文管理 | 第29-30页 |
3.1.2 教师的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不够独立 | 第30-32页 |
3.1.3 学生的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 | 第32-34页 |
3.2 高校人文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3.2.1 对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二者关系理解上存在误区 | 第35页 |
3.2.2 人文管理理念欠缺、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 第35-36页 |
3.2.3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存在不尽完善的方面 | 第36页 |
3.2.4 对教师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力度不够 | 第36-37页 |
3.2.5 市场经济对人文教育还存在排斥的现象 | 第37-38页 |
第4章 高校人文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8-51页 |
4.1 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融合 | 第38页 |
4.2 增强高校教育人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 第38-40页 |
4.2.1 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38-39页 |
4.2.2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实践 | 第39-40页 |
4.3 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 第40-42页 |
4.3.1 政府规范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 第40-41页 |
4.3.2 学校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 第41-42页 |
4.3.3 营造浓郁的人文管理氛围 | 第42页 |
4.4 利用人文管理导向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第42-45页 |
4.4.1 尊重教师学术自主精神,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管理权 | 第43-44页 |
4.4.2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健全教师培训体系 | 第44-45页 |
4.5 加强对学生人文管理的全面重视 | 第45-48页 |
4.5.1 学校实行柔性化学籍管理制度 | 第45-46页 |
4.5.2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第46-47页 |
4.5.3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 第47页 |
4.5.4 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机制 | 第47-48页 |
4.6 发挥社会的整体协调作用 | 第48-51页 |
4.6.1 关注高校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 第48-49页 |
4.6.2 转变观念,重视全方位人才发展 | 第49-50页 |
4.6.3 形成良好的社会用人环境 | 第50-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