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龙卷风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1.2.1 现场实测 | 第11-12页 |
1.2.2 风洞试验 | 第12-14页 |
1.2.3 数值模拟 | 第14-15页 |
1.3 结构风致内压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龙卷风场的数值模型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2.2.1 微分控制方程 | 第18-20页 |
2.2.2 湍流模型 | 第20-23页 |
2.2.3 CFD数值求解过程 | 第23-24页 |
2.3 龙卷风场的数值模型 | 第24-29页 |
2.3.1 龙卷风场理论模型 | 第24-27页 |
2.3.2 龙卷风场数值模型 | 第27-28页 |
2.3.3 数值模拟结果及正确性验证 | 第28-29页 |
2.4 龙卷风参数对风场结构的影响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核电常规岛围护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破坏过程的研究 | 第34-5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龙卷风作用下围护结构面板压力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3.2.1 密闭式结构面板压力的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3.2.2 敞开式结构面板压力的计算方法 | 第35页 |
3.3 径向位置对围护结构压力系数的影响 | 第35-44页 |
3.3.1 结构模型在风场中的布局 | 第35-36页 |
3.3.2 数值模型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3.4 建筑物围护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的连续破坏 | 第44-52页 |
3.4.1 屋面破坏 | 第45-46页 |
3.4.2 迎风面破坏 | 第46-48页 |
3.4.3 背风面及近龙卷风侧面破坏 | 第48-49页 |
3.4.4 迎风面洞口扩大 | 第49-50页 |
3.4.5 最终破坏状态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开洞对结构表面龙卷风风压的影响 | 第54-72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风致内压理论公式 | 第54-55页 |
4.3 单孔开洞模型风压计算 | 第55-59页 |
4.3.1 迎风面开洞对结构表面风压分布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2 单开洞对屋盖风压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3 数值模拟与理论值结果对比 | 第59页 |
4.4 两孔开洞模型风压计算 | 第59-63页 |
4.4.1 不同位置开洞对结构表面风压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2 双孔开洞对屋盖风压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3 数值模拟与理论值结果对比 | 第62-63页 |
4.5 三孔开洞模型风压计算 | 第63-68页 |
4.5.1 不同位置开洞对结构表面风压的影响 | 第63-66页 |
4.5.2 三孔开洞对屋盖风压的影响 | 第66页 |
4.5.3 数值模拟与理论值结构对比 | 第66-68页 |
4.6 复杂开洞模型风压计算 | 第68-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72-7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