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8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可行性 | 第9-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的可行性: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4-18页 |
|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14-15页 |
| 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 第15-16页 |
| 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电影意识形态功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 第18-22页 |
| 第一节 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国家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港人的国家与身份认同 | 第22-37页 |
| 第一节 九七回归后港人的国家与身份认同和香港电影的概况 | 第22-27页 |
| 一、九七回归后港人的国家与身份认同 | 第22-24页 |
| 二、九七回归后的香港电影 | 第24-27页 |
| 第二节 “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港人国家与身份认同的发展历程 | 第27-31页 |
| 一、身份焦虑的徘徊时期(1997-2003) | 第27-29页 |
| 二、再国族化的后CEPA时期(2003-2008) | 第29页 |
| 三、本土身份的重构时期(2008-) | 第29-31页 |
| 第三节 “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分析 | 第31-37页 |
| 一、香港电影对香港与内地城市形象的建构 | 第31-32页 |
| 二、香港电影对港人与内地人形象的建构 | 第32-33页 |
| 三、香港电影对港人价值观的建构 | 第33-35页 |
| 四、香港电影对港人国家与身份认同的建构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与批判 | 第37-46页 |
| 第一节 香港电影中港人国家与身份认同形成与转变轨迹 | 第37-40页 |
| 一、经济认同上的“香港人” | 第37-38页 |
| 二、国族认同上的“华人” | 第38-39页 |
| 三、政治认同上的“中国人”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香港电影中港人国家与身份认同的困惑之源 | 第40-44页 |
| 一、政治结构转变 | 第41页 |
| 二、本土意识崛起 | 第41-42页 |
| 三、经济地位波动 | 第42-43页 |
| 四、文化渗透混杂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香港电影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与批判 | 第44-46页 |
| 一、香港电影意识形态功能的局限性 | 第44页 |
| 二、香港电影意识形态功能的延展性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