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反转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1 时间反转技术 | 第15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时间反转技术研究 | 第18-36页 |
2.1 时间反转 | 第18页 |
2.1.1 单用户时间反转系统 | 第18页 |
2.2 水下时间反转通信概述 | 第18-23页 |
2.2.1 时间反转技术在时域和频域的聚焦理论 | 第19-21页 |
2.2.2 时间反转单发射信号源聚焦 | 第21-22页 |
2.2.3 时间反转多源情况下的时域聚焦 | 第22-23页 |
2.3 不同形状发射源结构及聚焦结果 | 第23-24页 |
2.4 时间反转迭代算法的聚焦 | 第24-25页 |
2.5 基于时间反转的入侵目标跟踪定位 | 第25页 |
2.6 应用通信系统 | 第25-26页 |
2.6.1 传播损失 | 第26页 |
2.7 水声通信模型 | 第26-27页 |
2.8 实现调制 | 第27-32页 |
2.8.1 环境噪声特性 | 第28-30页 |
2.8.2 多径效应 | 第30-31页 |
2.8.3 多普勒效应 | 第31-32页 |
2.8.4 时变特性 | 第32页 |
2.9 水声信道建模方法 | 第32-34页 |
2.9.1 水声信道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2.9.2 信道仿真及信道测量方法 | 第33-34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时间反转水声通信技术研究 | 第36-50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时间反转通信技术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3.3 主动(下行链路)与被动(上行链路) | 第37页 |
3.3.1 主动时间反转通信技术 | 第37页 |
3.4 多用户被动时间反转系统 | 第37-38页 |
3.5 单用户传输没有被动时间反转的误码率性能 | 第38页 |
3.6 多用户传输 | 第38-42页 |
3.6.1 多用户被动时间反转的误码率性能 | 第38页 |
3.6.2 多用户被动时间反转的信噪比性能 | 第38-40页 |
3.6.3 主动时间反转技术原理 | 第40-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7.1 虚拟时间反转通信技术 | 第42-43页 |
3.7.2 被动时间反转通信技术 | 第43-44页 |
3.8 虚拟时间反转通信的信道估计方法 | 第44-45页 |
3.8.1 自相关信道估计 | 第44-45页 |
3.9 结论 | 第45-48页 |
3.9.1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信道估计 | 第46-48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基于分块时间反转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第50-60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时间反转和匹配场处理 | 第50页 |
4.3 具有均衡的时间反转 | 第50-51页 |
4.4 多通道均衡 | 第51-52页 |
4.5 自适应时间反转 | 第52-55页 |
4.6 时间反转技术背景介绍 | 第55页 |
4.7 入侵目标时域聚焦波形区分 | 第55页 |
4.8 基于分块时间反转的信号处理通信系统 | 第55-59页 |
4.8.1 基于数据分块的移动通信系统 | 第56-58页 |
4.8.2 基于数据分块的时间反转信号处理的优点 | 第58-5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