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法治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绿色信贷的提出 | 第9-14页 |
(一)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9-10页 |
(二) 环境产业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 第10-12页 |
1. 环境产业可以推动金融业 | 第11-12页 |
2. 金融支持体系能够有效促进环境产业发展 | 第12页 |
(三) 绿色信贷的理念 | 第12-14页 |
二、绿色信贷的基础——赤道原则 | 第14-18页 |
(一) 赤道原则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赤道原则的内容和特点 | 第14-15页 |
1. 赤道原则内容 | 第14-15页 |
2. 赤道原则特点 | 第15页 |
(三) 中国银行业加入赤道原则的可行性 | 第15-18页 |
1. 提升经营业绩 | 第16页 |
2. 降低银行风险 | 第16-17页 |
3. 促进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 | 第17-18页 |
三、绿色信贷法律风险分析 | 第18-24页 |
(一) 绿色信贷法律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 第18-20页 |
1. 信用风险 | 第18页 |
2. 市场风险 | 第18-19页 |
3. 担保风险 | 第19页 |
4. 操作风险 | 第19-20页 |
(二) 传统金融法律风险管理框架的局限 | 第20-21页 |
(三) 绿色信贷的法律风险管理对策 | 第21-24页 |
1. 主动管理 | 第21页 |
2. 预先管理 | 第21-22页 |
3. 目标特定 | 第22页 |
4. 全流程管理 | 第22-24页 |
四、我国绿色信贷实施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24-29页 |
(一) 绿色信贷缺乏系统的立法支持 | 第24-25页 |
1. 金融立法的不足 | 第24-25页 |
2. 环境立法的不足 | 第25页 |
(二) 绿色信贷相关政策欠缺可实施性 | 第25-26页 |
(三) 我国绿色信贷执行中的问题 | 第26-29页 |
1. 信贷政策缺乏法律强制力 | 第26-27页 |
2. 环境信息披露及沟通机制不健全 | 第27页 |
3. 绿色信贷担保制度不配套 | 第27-29页 |
五、国内外典型绿色信贷的实践和经验 | 第29-36页 |
(一) 我国兴业银行的实践及经验 | 第29-30页 |
1. 设立专门机构并制定绿色发展战略 | 第29页 |
2. 积极创新开发绿色产品及服务 | 第29-30页 |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第30页 |
(二) 美国商业银行的实践及经验 | 第30-32页 |
(三) 日本商业银行的实践及经验 | 第32-33页 |
(四) 国外绿色信贷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第33-36页 |
1. 加强环境立法 | 第33-34页 |
2. 制定激励机制 | 第34页 |
3. 设立环境标准 | 第34页 |
4. 建立完善社会力量监督机制 | 第34-36页 |
六、绿色信贷的法治化路径 | 第36-47页 |
(一) 完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 | 第36-41页 |
1. 明确银行环境法律责任 | 第36-38页 |
2. 建立环保信息披露和共享制度 | 第38-39页 |
3. 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 | 第39-40页 |
4. 制定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5. 完善环境诉讼法律制度 | 第41页 |
(二) 银行业要践行绿色经营理念 | 第41-44页 |
1. 响应赤道原则,提升银行业责任 | 第41-42页 |
2. 加强绿色信贷风险管理 | 第42页 |
3. 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 | 第42-43页 |
4. 绿色信贷业务创新 | 第43-44页 |
(三) 加强对地方政府环保考核 | 第44-45页 |
1. 完善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 | 第44-45页 |
2. 设立政府官员环境责任追究机制 | 第45页 |
(四) 完善社会各界力量的监督制度 | 第45-47页 |
1.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 | 第45-46页 |
2. 完善社会力量监督制度 | 第46-47页 |
七、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