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16-27页 |
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涵义与类型 | 第16-18页 |
2.1.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涵义 | 第16页 |
2.1.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类型 | 第16-18页 |
2.2 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0页 |
2.2.4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2.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机理和基本特征 | 第21-27页 |
2.3.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机理 | 第21-24页 |
2.3.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特征 | 第24-27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和其防范及控制的分析 | 第27-42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 第27-30页 |
3.1.1 操作风险总体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 第27-28页 |
3.1.2 操作风险的类型及其构成 | 第28-29页 |
3.1.3 各种业务的操作风险及其构成 | 第29页 |
3.1.4 各种岗位及人员的操作风险及其构成 | 第29-30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 | 第30-31页 |
3.2.1 前端业务是操作风险的高发区 | 第30-31页 |
3.2.2 监管末端的操作风险突出 | 第31页 |
3.2.3 内控管理不足易引发操作风险 | 第31页 |
3.2.4 经营环境的变化诱发操作风险 | 第31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及控制的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3.4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及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32-42页 |
3.4.1 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 第33-34页 |
3.4.2 管理机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34-35页 |
3.4.3 业务操作内部流程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第35-37页 |
3.4.4 缺乏有效预警机制,事前防范薄弱 | 第37-38页 |
3.4.5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 | 第38-40页 |
3.4.6 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与业务创新不相适应 | 第40-41页 |
3.4.7 外部监管乏力,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 第41-42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及控制的对策建议 | 第42-53页 |
4.1 树立全员风险管理意识,落实风险管理责任 | 第42-43页 |
4.1.1 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 第42-43页 |
4.1.2 树立全员风险意识 | 第43页 |
4.1.3 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 第43页 |
4.2 设立专门机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第43-46页 |
4.2.1 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 第44页 |
4.2.2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第44-46页 |
4.3 规范操作流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第46-47页 |
4.4 健全预警机制,增强风险事前防范能力 | 第47-49页 |
4.4.1 加强高端信息技术的应用 | 第47页 |
4.4.2 强化对预警分析系统的研发 | 第47-48页 |
4.4.3 及时监测和报告操作风险 | 第48-49页 |
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 第49-50页 |
4.5.1 强化思想教育 | 第49-50页 |
4.5.2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 第50页 |
4.6 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增强风险防范及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50-51页 |
4.7 加强外部监管,促使商业银行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 第51-53页 |
4.7.1 建立资本监管 | 第51页 |
4.7.2 建立合理的监管评估指标体系 | 第51页 |
4.7.3 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 | 第51-53页 |
第5章 研究的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第53-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54-56页 |
5.2.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4-55页 |
5.2.2 研究的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