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6页 |
1.1.1 P2P网络借贷 | 第12-13页 |
1.1.2 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发展 | 第13-15页 |
1.1.3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学术贡献 | 第18页 |
1.5 论文章节框架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34页 |
2.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P2P网络借贷研究方向综述 | 第21-30页 |
2.2.1 P2P网络借贷的有效性 | 第22页 |
2.2.2 社会资本对P2P网络借贷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3 P2P网贷投资人的羊群效应 | 第23-24页 |
2.2.4 P2P网贷借贷可得性分析 | 第24-25页 |
2.2.5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评估及决策 | 第25-27页 |
2.2.6 P2P网络借贷的信任机制 | 第27-28页 |
2.2.7 P2P网络借贷项目描述 | 第28-29页 |
2.2.8 P2P网贷投资人的歧视行为 | 第29页 |
2.2.9 其他研究 | 第29-30页 |
2.3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30-34页 |
2.3.1 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 | 第30-31页 |
2.3.2 新型的综合评估模型 | 第31-32页 |
2.3.3 信贷风险度量方法比较及本文方法选择 | 第32-34页 |
3 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实证数据准备 | 第34-54页 |
3.1 国内主要P2P借贷平台的信用评价机制 | 第34-40页 |
3.1.1 “拍拍贷” | 第34-35页 |
3.1.2 “人人贷” | 第35-37页 |
3.1.3 “金陵e贷” | 第37-38页 |
3.1.4 “你我贷” | 第38-39页 |
3.1.5 总结以及实证数据选择 | 第39-40页 |
3.2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40-46页 |
3.2.1 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机制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识别 | 第40-43页 |
3.2.2 P2P网络借贷投资人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识别 | 第43-46页 |
3.3 实证数据与变量 | 第46-54页 |
3.3.1 数据选取与网站特征描述 | 第46页 |
3.3.2 “人人贷”借款流程 | 第46-47页 |
3.3.3 变量情况说明 | 第47-52页 |
3.3.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2-54页 |
4 “人人贷”借款人违约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54-69页 |
4.1 网贷平台的信用机制风险识别能力 | 第54-64页 |
4.1.1 网贷平台信用分数对借款人违约风险的识别分析 | 第54-55页 |
4.1.2 借款人的信用分数和其他信息对借款人违约风险的识别分析 | 第55-58页 |
4.1.3 模型1和模型2的比较 | 第58-63页 |
4.1.4 总结与建议 | 第63-64页 |
4.2 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分析 | 第64-66页 |
4.3 对我国P2P平台改进其信用机制的建议 | 第66-69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研究的课题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