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9-14页 |
绪论 | 第14-27页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4-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页 |
四、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24-27页 |
(一)论文结构 | 第24-26页 |
(二)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概述 | 第27-53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 | 第27-37页 |
(一)“文化”阐释 | 第27-28页 |
(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 第28-30页 |
(三)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 第30-37页 |
二、科学精神 | 第37-48页 |
(一)关于“科学” | 第37-40页 |
(二)科学精神的核心 | 第40-41页 |
(三)科学精神的内容 | 第41-48页 |
三、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 第48-53页 |
(一)科学与文化 | 第48-49页 |
(二)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 | 第49-51页 |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 第51-53页 |
第二章 传统文化影响科学精神培育的两种界说 | 第53-77页 |
一、传统文化不利于科学精神培育说 | 第53-62页 |
(一)“实用理性”致使科学求真精神被遮蔽 | 第53-56页 |
(二)儒家伦理中心主义禁锢理性、怀疑精神 | 第56-59页 |
(三)致思方式重思辨体悟轻实证精神 | 第59-62页 |
二、传统文化有利于科学精神培育说 | 第62-71页 |
(一)中华民族具有追求真理的历史传统 | 第62-64页 |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影响科学研究动机 | 第64-67页 |
(三)传统文化提供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 第67-70页 |
(四)传统文化的经学研究方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三、“有利说”符合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 | 第71-77页 |
(一)契合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72-73页 |
(二)改变我国科学精神缺失现状的迫切要求 | 第73-75页 |
(三)迎接世界文化挑战的必然之举 | 第75-77页 |
第三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之必要性 | 第77-96页 |
一、科学精神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 | 第77-81页 |
(一)科学精神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判断 | 第77-79页 |
(二)科学精神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 第79-80页 |
(三)科学精神是传统文化自觉自为的价值尺度 | 第80-81页 |
二、科学精神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 第81-86页 |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育全体人民的科学精神 | 第82-83页 |
(二)科学精神是促进民族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 第83-84页 |
(三)科学精神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构建营造社会氛围 | 第84-85页 |
(四)科学精神是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 第85-86页 |
三、科学精神是传统价值观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 第86-96页 |
(一)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理性基础 | 第87-90页 |
(二)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保障 | 第90-93页 |
(三)科学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主体 | 第93-96页 |
第四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之可能性 | 第96-118页 |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前提条件 | 第96-100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 第96-97页 |
(二)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形式的集大成者 | 第97-98页 |
(三)传统文化能够吸收、改造源于西方的科学精神 | 第98-100页 |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培育科学精神的思想基础 | 第100-112页 |
(一)“惟道是从”的精神品格培育求真精神 | 第100-102页 |
(二)“不语怪、力、乱、神”的无神论传统培育理性精神 | 第102-103页 |
(三)“知行合一”的践履精神培育实证精神 | 第103-105页 |
(四)“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培育民主精神 | 第105-106页 |
(五)“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为学之道培育怀疑精神 | 第106-108页 |
(六)“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培育宽容精神 | 第108-109页 |
(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传统培育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 第109-110页 |
(八)“以德摄知”的文化传统培育科学伦理精神 | 第110-112页 |
三、传统文化中的致思方式和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相契合 | 第112-118页 |
(一)自然国学知识与科学理论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第112-113页 |
(二)传统文化致思方式与科学精神并不违背 | 第113-117页 |
(三)传统文化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相契合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传统文化视阈下科学精神培育路径 | 第118-150页 |
一、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观念层面的培育 | 第118-127页 |
(一)“由艺臻道”与视科学精神为“安身立命”的第一需要 | 第118-120页 |
(二)“以道统艺”与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 第120-123页 |
(三)“内圣外王”与重塑“德”、“知”关系 | 第123-125页 |
(四)“道不遁物”与学习古代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 | 第125-127页 |
二、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实践层面的培育 | 第127-133页 |
(一)传统文化“形而上”的理念落实到“形而下”的科学事业中 | 第127-128页 |
(二)“礼乐教化”与实现科学精神培育的体制化 | 第128-130页 |
(三)“格物致知”与引导公民参与科学活动 | 第130-131页 |
(四)“经世致用”理念下开展科学活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131-133页 |
三、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学术层面的培育 | 第133-141页 |
(一)传统文化“以德为先”与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 第133-135页 |
(二)传统文化“唯才是举”与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 第135-137页 |
(三)传统文化“礼法并用”与健全学术规范法律法规 | 第137-139页 |
(四)传统文化中的“监察制度”与建立学术规范监督机构 | 第139-141页 |
四、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制度层面的培育 | 第141-150页 |
(一)“民胞物与”:制度的制定应符合科学精神的“公有性” | 第141-143页 |
(二)“尽信书不如无书”:制度的遵守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有组织的怀疑” | 第143-145页 |
(三)“一断于法”:制度的执行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普遍主义” | 第145-147页 |
(四)“以道制欲”:制度的监督应符合科学精神的“无私利性” | 第147-150页 |
结论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