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指状分离器分离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水下分离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2 下倾管液塞耗散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 T形管气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深水指状分离器的结构和评价标准 | 第20-24页 |
2.1 管式液塞捕集器分离机制 | 第20-21页 |
2.2 深水指状分离器的结构改进 | 第21-22页 |
2.3 深水指状分离结构耗散和分离特性的评价标准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实验系统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38页 |
3.1 实验系统与主要设备 | 第24-26页 |
3.1.1 实验系统 | 第24-25页 |
3.1.2 主要设备 | 第25-26页 |
3.2 测试结构与实验参数 | 第26-28页 |
3.2.1 测试结构 | 第26-27页 |
3.2.2 实验参数 | 第27-28页 |
3.3 测量装置 | 第28-34页 |
3.3.1 CMF100质量流量计 | 第28-29页 |
3.3.2 孔板流量计 | 第29-30页 |
3.3.3 电导探针 | 第30-33页 |
3.3.4 压力和温度传感器 | 第33-34页 |
3.4 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 第34-37页 |
3.4.1 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3.4.2 数据处理 | 第35-37页 |
3.5 实验步骤与注意问题 | 第37-38页 |
3.5.1 实验步骤 | 第37页 |
3.5.2 实验注意问题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指状分离结构的耗散和分离特性规律 | 第38-77页 |
4.1 入口连通/不连通气管对耗散和分离的影响 | 第38-47页 |
4.1.1 气相出口液相质量、含水率及分离效率 | 第38-41页 |
4.1.2 气液流型演变过程 | 第41-45页 |
4.1.3 耗散和分离过程描述及适用性分析 | 第45-47页 |
4.2 立管加高对耗散和分离的影响 | 第47-55页 |
4.2.1 气相出口液相质量、含水率及分离效率 | 第47-50页 |
4.2.2 气液流型演变过程 | 第50-53页 |
4.2.3 耗散和分离过程描述及适用性分析 | 第53-55页 |
4.3 存储段容积对耗散和分离的影响 | 第55-63页 |
4.3.1 气相出口液相质量、含水率及分离效率 | 第55-58页 |
4.3.2 气液流型演变过程 | 第58-61页 |
4.3.3 耗散和分离过程描述及适用性分析 | 第61-63页 |
4.4 表观气液速对耗散和分离的影响 | 第63-67页 |
4.4.1 气相出口液相质量、含水率及分离效率 | 第63-65页 |
4.4.2 气液流型演变过程 | 第65-67页 |
4.4.3 耗散和分离过程描述 | 第67页 |
4.5 液塞组合的耗散和分离过程 | 第67-75页 |
4.5.1 气相出口液相质量、含水率及分离效率 | 第67-71页 |
4.5.2 气液流型演变过程 | 第71-73页 |
4.5.3 耗散和分离过程描述及适用性分析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单支指状分离结构的设计方法 | 第77-84页 |
5.1 指状入口管管径 | 第77页 |
5.2 下倾管管径与倾角 | 第77-78页 |
5.3 液相底管分离段管径与管长 | 第78-80页 |
5.4 液相底管存储段管径与管长 | 第80页 |
5.5 立管管径与高度 | 第80-82页 |
5.6 其他参数确定 | 第82-8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