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一、股东会决议不成立制度的理论概述 | 第15-25页 |
(一) 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理论根源 | 第15-20页 |
1.法律行为理论 | 第15-17页 |
2.团体法理论 | 第17-19页 |
3.程序正当理论 | 第19-20页 |
(二)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学理分类 | 第20-24页 |
1.股东会决议瑕疵类型的学说争议 | 第20-22页 |
2.效力瑕疵 | 第22-23页 |
3.成立瑕疵 | 第23-24页 |
(三) 我国设立股东会决议不成立制度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二、我国股东会决议不成立制度的法律构成 | 第25-34页 |
(一) 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立法进程 | 第25-26页 |
1.《<公司法>司法解释(四) 》实行前的法律规定 | 第25页 |
2.《<公司法>司法解释(四) 》实行后的法律规定 | 第25-26页 |
(二) 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具体情形 | 第26-27页 |
1.股东会决议不存在 | 第26页 |
2.未形成有效决议 | 第26-27页 |
(三) 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司法救济 | 第27-30页 |
1.原告 | 第27-29页 |
2.被告及第三人 | 第29页 |
3.诉讼时效 | 第29-30页 |
(四) 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法律后果 | 第30-32页 |
1.内部法律后果 | 第30-31页 |
2.外部法律后果 | 第31-32页 |
(五) 股东会决议不成立法律制度的不足 | 第32-34页 |
1.决议不成立之诉的原告范围不明确 | 第32页 |
2.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法律后果不明确 | 第32页 |
3.缺少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非诉救济 | 第32-34页 |
三、股东会决议不成立制度的实证分析 | 第34-40页 |
(一) 司法实践的动态趋势 | 第34-35页 |
(二) 不成立制度设立前后案例适用的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1.案例一 | 第35-36页 |
2.案例二 | 第36页 |
3.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三) 司法实践的困境 | 第37-40页 |
1.案例一: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适用范围模糊 | 第37-38页 |
2.案例二:未明确规定决议不成立的诉讼时效 | 第38-40页 |
四、完善我国现行股东会决议不成立制度的建议 | 第40-44页 |
(一) 明确股东会决议不成立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40页 |
(二) 完善股东会决议不成立之诉 | 第40-43页 |
1.明确原告范围 | 第40-41页 |
2.限制请求损害赔偿的起诉期限 | 第41-42页 |
3.明确规定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法律后果 | 第42-43页 |
(三) 增加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非诉救济方式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