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9-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 鼻腔气道结构和通气功能测量 | 第20-23页 |
1.2.1 鼻CT和MRI对鼻腔气道结构的评估 | 第20-21页 |
1.2.2 AR和RM对鼻腔通气功能的评估 | 第21-23页 |
1.2.3 鼻腔温度、湿度测量 | 第23页 |
1.3 鼻腔的生物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3.1 鼻腔气流场的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 第24-27页 |
1.3.2 鼻腔加温、加湿功能的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 第27页 |
1.3.3 鼻腔颗粒沉降和嗅觉的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 第27-28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8-30页 |
2 鼻腔气道结构、生理功能和数值模型建立 | 第30-45页 |
2.1 鼻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简介 | 第30-34页 |
2.1.1 鼻腔鼻窦解剖 | 第30-33页 |
2.1.2 鼻腔生理功能 | 第33-34页 |
2.2 鼻腔气道二维结构数据的获取和三维重建 | 第34-35页 |
2.3 鼻腔气体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35-44页 |
2.3.1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2.3.2 网格精度分析 | 第38页 |
2.3.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38-42页 |
2.3.4 数值模拟结果的讨论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正常国人鼻腔气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45-54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46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3.2.3 统计学分析 | 第46页 |
3.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46-51页 |
3.3.1 鼻腔压强场 | 第47-48页 |
3.3.2 鼻腔气流场 | 第48-51页 |
3.4 讨论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4-64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研究对象与数值模拟 | 第54-56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54-55页 |
4.2.2 数值模拟 | 第55-56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56-61页 |
4.3.1 穿孔前鼻腔气流场 | 第56页 |
4.3.2 穿孔后鼻腔气流场 | 第56-61页 |
4.4 讨论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健康国人鼻腔气道加温功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4-72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研究对象与数值模拟 | 第64-65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64页 |
5.2.2 数值模拟 | 第64-65页 |
5.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65-69页 |
5.3.1 气流场分布 | 第66-67页 |
5.3.2 温度场分布 | 第67-69页 |
5.4 讨论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鼻周期对鼻腔气道加温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 第72-88页 |
6.1 引言 | 第72-73页 |
6.2 研究对象 | 第73页 |
6.3 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 | 第73-75页 |
6.3.1 温度测量和鼻声反射测量 | 第73-74页 |
6.3.2 数值模拟 | 第74-75页 |
6.3.3 统计分析 | 第75页 |
6.4 结果 | 第75-84页 |
6.4.1 鼻腔气道容积 | 第75页 |
6.4.2 温度测量 | 第75-79页 |
6.4.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79-84页 |
6.5 讨论 | 第84-8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7 鼻中隔偏曲患者气道结构自适应性改变的发病机理研究 | 第88-107页 |
7.1 引言 | 第88-89页 |
7.2 实验设备和对象 | 第89页 |
7.2.1 实验设备 | 第89页 |
7.2.2 实验对象 | 第89页 |
7.3 研究方法 | 第89-92页 |
7.3.1 数值模拟 | 第89-91页 |
7.3.2 光镜和电镜组织标本制作 | 第91页 |
7.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91-92页 |
7.4 研究结果 | 第92-102页 |
7.4.1 鼻腔气流场和温度场 | 第92-96页 |
7.4.2 鼻中隔偏曲双侧下鼻甲粘膜组织学观察 | 第96-97页 |
7.4.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97-101页 |
7.4.4 鼻中隔偏曲双侧下鼻甲VIP和IP分布比较 | 第101-102页 |
7.5 讨论 | 第102-10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8 结论和展望 | 第107-111页 |
8.1 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8.3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