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4-24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 第15-16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1.2.4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分类 | 第17-24页 |
1.3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24-31页 |
1.3.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 | 第24-25页 |
1.3.2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 | 第25-26页 |
1.3.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第26-28页 |
1.3.4 金属氧化物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 | 第28-31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31-3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33-39页 |
2.1 原材料和设备 | 第33-34页 |
2.1.1 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第33-34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4页 |
2.2 材料表征 | 第34-35页 |
2.2.1 X射线衍射(XRD) | 第34-35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5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5页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5页 |
2.2.5 比表面积及孔径(BET) | 第35页 |
2.3 材料电化学测试 | 第35-36页 |
2.3.1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5-36页 |
2.3.2 恒流充放电测试(GCD) | 第36页 |
2.3.3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36页 |
2.4 电极的组装 | 第36-39页 |
2.4.1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 | 第36-37页 |
2.4.2 超级电容器的三电极组装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多层级NiO纳米带阵列的合成及其电池性能的研究 | 第39-5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NiO纳米带阵列材料的合成 | 第39-40页 |
3.2.2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40页 |
3.2.3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3.3.1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41-45页 |
3.3.2 NiO纳米带阵列的储锂性能研究 | 第45-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多层级NiMn_2O_4@CoS微米球的设计合成及其赝电容性能研究 | 第51-69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4.2.1 NiMn_2O_4微米球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52页 |
4.2.2 NiMn_2O_4@CoS核壳微米球电极的制备 | 第52-53页 |
4.2.3 非对称电容器电极制备与组装 | 第53-55页 |
4.2.4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 | 第55-56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4.3.1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56-60页 |
4.3.2 NiMn_2O_4@CoS核壳微米球的电容性能 | 第60-64页 |
4.3.3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 | 第64-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多层级花状ZnO/Co_3O_4纳米束阵列的设计合成及其赝电容性能研究 | 第69-83页 |
5.1 前言 | 第69-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5.2.1 花状ZnO/Co_3O_4纳米束阵列电极的制备 | 第70-71页 |
5.2.2 非对称电容器电极的制备与组装 | 第71页 |
5.2.3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 | 第71-72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5.3.1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72-77页 |
5.3.2 花状ZnO/Co_3O_4纳米束电极的电容性能 | 第77-80页 |
5.3.3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 | 第80-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