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鞭毛基因fliN,fliM与双组分调控系统基因AZC0619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茎瘤固氮根瘤菌简介第10页
    1.2 细菌鞭毛的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1 鞭毛的类型及组成第10-11页
        1.2.2 鞭毛旋转方向的分子机制第11页
        1.2.3 鞭毛的作用第11-12页
    1.3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研究进展第12-16页
        1.3.1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第12-13页
        1.3.2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分布第13-14页
        1.3.3 双组分系统的信号转导机制第14-15页
        1.3.4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交叉调控第15页
        1.3.5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作用第15-16页
    1.4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第16-19页
        1.4.1 传统基因敲除方法第16-17页
        1.4.2 新兴基因敲除技术第17-18页
        1.4.3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第18-19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鞭毛马达基因fliN与fliM的功能分析第21-36页
    2.1 实验材料第21页
        2.1.1 供试菌株与质粒第21页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1页
        2.1.3 培养条件第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8页
        2.2.1 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2页
        2.2.2 PCR引物设计第22-23页
        2.2.3 敲除载体的构建第23-26页
        2.2.4 茎瘤固氮根瘤菌△fliN与△fliM缺失突变株的构建第26-27页
        2.2.5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7页
        2.2.6 趋化实验第27页
        2.2.7 细菌形态学观察第27-28页
        2.2.8 胞外多糖的观察与测定第28页
        2.2.9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测定第28页
        2.2.10 细菌凝结实验第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2.3.1 △fliN与△fliM突变株的构建第28-29页
        2.3.2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第29页
        2.3.3 趋化能力测定结果第29-30页
        2.3.4 鞭毛形态学观察第30页
        2.3.5 胞外多糖的观察与测定结果第30-31页
        2.3.6 生物膜的形成与测定结果第31-32页
        2.3.7 细菌凝结实验结果第32-33页
    2.4 讨论与结论第33-36页
第三章 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中双组份调控系统基因AZC_0619的功能分析第36-52页
    3.1 实验材料第36页
        3.1.1 供试菌株与质粒第36页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6页
        3.1.3 培养条件第36页
    3.2 实验方法第36-41页
        3.2.1 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6页
        3.2.2 PCR引物设计第36-37页
        3.2.3 敲除载体的构建第37页
        3.2.4 茎瘤固氮根瘤菌△0619缺失突变株的构建第37页
        3.2.5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7页
        3.2.6 趋化实验第37页
        3.2.7 细菌形态学观察第37页
        3.2.8 胞外多糖的观察与测定第37页
        3.2.9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测定第37页
        3.2.10 细菌凝结实验第37-38页
        3.2.11 根系黏附实验第38页
        3.2.12 竞争性结瘤实验第38页
        3.2.13 AZC_0619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8页
        3.2.14 荧光定量PCR第38-4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1-50页
        3.3.1 △0619突变株的构建第41-42页
        3.3.2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第42页
        3.3.3 趋化能力测定结果第42-43页
        3.3.4 鞭毛形态学观察第43页
        3.3.5 胞外多糖的观察与测定结果第43-44页
        3.3.6 生物膜的形成与测定结果第44-45页
        3.3.7 细菌凝结实验结果第45-46页
        3.3.8 根系黏附实验结果第46-47页
        3.3.9 竞争性结瘤实验结果第47-48页
        3.3.10 AZC_0619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48-49页
        3.3.11 荧光定量PCR结果第49-50页
    3.4 讨论与结论第50-52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Abstract第58-59页
附录第60-61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省典型矿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下一篇:基于HCR反应开发GmSg-1基因可视化标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