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论文

两种民族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英文缩写说明第13-16页
前言第16-19页
    参考文献第17-19页
第一章: 黑桑和红禾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第19-49页
    1. 黑桑资源简介第19页
    2. 黑桑化学成分第19-36页
        2.1. 黄酮类第19-24页
            2.1.1. 黄酮类第20-21页
            2.1.2. 二氢黄酮醇类第21-23页
            2.1.3. 黄酮醇类第23-24页
            2.1.4. 其他黄酮类第24页
        2.2. 芪类第24-25页
        2.3. Diels-Alder型化合物第25-28页
            2.3.1. 查尔酮与异戊烯基黄酮类的DA加合物第26-27页
            2.3.2. 查尔酮与芪类的DA加合物第27-28页
        2.4. 其余酚类第28-29页
        2.5. 甾体类第29-30页
        2.6. 五环三萜类第30-31页
        2.7. 长链酸酯类第31-32页
        2.8. 烷烯类第32-36页
    3. 黑桑生物活性第36-39页
        3.1. 抗糖尿病作用第36-37页
        3.2. 抗氧化作用第37-38页
        3.3.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第38页
        3.4. 抗炎止痛作用第38-39页
        3.5. 其他作用第39页
    4. 红禾麻资源简介第39-40页
    5. 红禾麻化学成分第40-44页
        5.1. 香豆素类第40-41页
        5.2. 鞣质类第41页
        5.3. 黄酮类第41-42页
        5.4. 甾体类第42页
        5.5. 油脂类第42-43页
        5.6. 其他类第43-44页
    6. 红禾麻生物活性第44-45页
        6.1. 镇痛作用第44页
        6.2. 抗炎第44页
        6.3. 免疫抑制第44-45页
        6.4. 抗氧化第45页
        6.5. 抗糖尿病第45页
    7. 本章小结第45页
    8. 参考文献第45-49页
第二章: 黑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49-107页
    1. 前言第49-50页
    2. 黑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第50-102页
        2.1. 结果与讨论第50-80页
            2.1.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第50-69页
            2.1.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69-73页
            2.1.3.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第73-80页
                2.1.3.1. PPARγ激动活性第73-75页
                2.1.3.2. α-葡萄糖苷酶活性第75-76页
                2.1.3.3.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第76-80页
                2.1.3.4. 生物活性小结第80页
        2.2. 实验部分第80-102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80-81页
            2.2.2. 植物材料第81页
            2.2.3. 提取与分离第81-86页
            2.2.4. 化合物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第86-100页
            2.2.5. 生物活性实验第100-102页
                2.2.5.1. PPAR γ激动活性评价第100-101页
                2.2.5.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第101页
                2.2.5.3.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评价第101-102页
                2.2.5.4. 总黄酮测定第102页
    3.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4.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第三章: 红禾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第107-118页
    1. 红禾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的研究第107-116页
        1 1. 结果与讨论第107-109页
            1.1.1.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107-108页
            1.1.2. 抗炎活性第108-109页
        1.2. 实验部分第109-116页
            1.2.1. 仪器与试剂第109页
            1.2.2. 植物材料第109-110页
            1.2.3. 提取与分离第110页
            1.2.4. 化合物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第110-115页
            1.2.5. 抗炎活性实验第115-116页
                1.2.5.1. 样品浓度的筛选第115-116页
                1.2.5.2. 各浓度样品对RAW 264.7细胞NO生成的抑制第116页
    2. 本章小结第116页
    3. 参考文献第116-118页
结语第118-119页
    1. 研究成果第118-119页
    2. 本研究的意义第119页
对进一步工作的设想和建议第119-12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附录第123-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导单晶Ba0.6K0.4Fe2As2及CaKFe4As4磁通动力学对比研究
下一篇:轴向多光阱微粒捕获与实时观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