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坝肩抗滑失稳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岩体结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坝肩抗滑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7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2 地层与岩性 | 第20-23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2.4 水文地质 | 第23-25页 |
2.5 风化与蚀变 | 第25-27页 |
第3章 坝肩岩体结构特征 | 第27-72页 |
3.1 岩体结构面分级 | 第27-28页 |
3.2 岩脉的发育特征 | 第28-39页 |
3.2.1 岩脉的产状特征 | 第28-29页 |
3.2.2 岩脉空间发育特征 | 第29-38页 |
3.2.3 岩脉与围岩接触特征 | 第38-39页 |
3.3 断层的发育特征 | 第39-52页 |
3.3.1 断层破碎带物质组成 | 第39-40页 |
3.3.2 断层空间发育特征 | 第40-52页 |
3.4 陡倾裂隙的发育特征 | 第52-62页 |
3.4.1 陡倾裂隙产状分析 | 第52-55页 |
3.4.2 陡倾裂隙延续性分析 | 第55-56页 |
3.4.3 陡倾裂隙粗糙度分析 | 第56-58页 |
3.4.4 陡倾裂隙张开及充填分析 | 第58-60页 |
3.4.5 陡倾裂隙地下水分析 | 第60-62页 |
3.5 中缓倾裂隙的发育特征 | 第62-72页 |
3.5.1 中缓倾裂隙产状分析 | 第62-65页 |
3.5.2 中缓倾裂隙延续性分析 | 第65-66页 |
3.5.3 中缓倾裂隙粗糙度分析 | 第66-68页 |
3.5.4 中缓倾裂隙张开及充填分析 | 第68-70页 |
3.5.5 中缓倾裂隙地下水分析 | 第70-72页 |
第4章 坝肩裂隙型抗滑边界连通特征研究 | 第72-126页 |
4.1 概述 | 第72-75页 |
4.1.1 投影法 | 第72页 |
4.1.2 基于迹长估计法的连通率计算 | 第72-73页 |
4.1.3 基于二维网络模拟的(线)连通率计算 | 第73-75页 |
4.2 潜在侧裂面-陡倾裂隙的连通特征 | 第75-98页 |
4.2.1 左坝肩陡倾裂隙的连通特征 | 第75-88页 |
4.2.2 右坝肩陡倾裂隙的连通特征 | 第88-98页 |
4.3 潜在底滑面-中缓倾裂隙的连通特征 | 第98-126页 |
4.3.1 左坝肩中缓倾裂隙的连通特征 | 第98-114页 |
4.3.2 右坝肩中缓倾裂隙的连通特征 | 第114-126页 |
第5章 坝肩抗滑失稳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 第126-149页 |
5.1 坝肩潜在失稳块体及失稳模式分析 | 第126-138页 |
5.1.1 潜在失稳块体临空面 | 第126页 |
5.1.2 潜在失稳块体侧裂面分析 | 第126-130页 |
5.1.3 潜在失稳块体底滑面分析 | 第130-131页 |
5.1.4 潜在失稳块体组合模式分析 | 第131-138页 |
5.2 坝肩抗滑移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138-149页 |
5.2.1 刚体极限平衡法 | 第138-142页 |
5.2.2 计算参数与结果 | 第142-147页 |
5.2.3 坝肩抗力体稳定因数敏感性分析 | 第147-148页 |
5.2.4 坝肩抗滑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 第148-149页 |
结论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