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1 前言 | 第13-25页 |
1.1 昆虫寄生线虫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1.1.1 昆虫寄生线虫的种类和分类地位 | 第13页 |
1.1.2 昆虫寄生线虫的生活史和对寄主的寄生 | 第13-14页 |
1.1.3 昆虫寄生线虫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1.4 蚊子作为传媒昆虫的防治意义 | 第14-16页 |
1.2 索线虫生物学 | 第16-19页 |
1.2.1 索线虫寄主范围 | 第16-17页 |
1.2.2 索线虫生活史 | 第17-18页 |
1.2.3 索线虫S. spiculatus和R.iyengari | 第18-19页 |
1.3 索线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地位 | 第19-21页 |
1.4 索线虫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1-23页 |
1.4.1 寄生物对寄主的选择 | 第21-22页 |
1.4.2 索线虫成虫的聚集现象 | 第22-23页 |
1.5 存在问题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4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1 供试线虫 | 第25页 |
2.1.2 供试蚊子幼虫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40页 |
2.2.1 侵染后期线虫聚集的社会习性对个体间益处 | 第25-32页 |
2.2.2 寄主诱导因子对线虫滞育卵的影响 | 第32-35页 |
2.2.3 侵染期线虫对寄主栖境的反应 | 第35-37页 |
2.2.4 侵染期线虫对寄主的搜寻策略 | 第37-38页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64页 |
3.1 侵染后期线虫聚集社会行为对个体间的益处 | 第40-51页 |
3.1.1 侵染后期线虫的聚集现象 | 第40-42页 |
3.1.2 侵染后期线虫性别间的吸引 | 第42页 |
3.1.3 集团大小对线虫个体蜕皮和生殖力的影响 | 第42-48页 |
3.1.4 雄性先熟(Protandry) | 第48-51页 |
3.2 寄主诱导因子对线虫滞育卵的影响 | 第51-56页 |
3.2.1 寄主和滞育卵的间接接触 | 第51-52页 |
3.2.2 寄主和滞育卵的直接接触 | 第52-53页 |
3.2.3 寄主密度对滞育卵孵化的影响 | 第53页 |
3.2.4 寄主龄期对线虫滞育卵孵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5 寄主因子对滞育卵孵化的诱导 | 第54-56页 |
3.3 侵染期线虫对寄主栖境的反应 | 第56-59页 |
3.3.1 光照对寄主库蚊聚集行为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2 光照对侵染期线虫聚集行为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3 聚集行为对寄生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 侵染期线虫对寄主的搜寻策略 | 第59-64页 |
3.4.1 侵染期线虫的体长,速度和雌虫产卵量 | 第59-60页 |
3.4.2 侵染期线虫在寄主存在下的运动速度和路径 | 第60-62页 |
3.4.3 线虫卵孵化速度和孵化后生存时间 | 第62-64页 |
4 讨论 | 第64-70页 |
4.1 聚集现象的发生 | 第64页 |
4.2 雄性先熟 | 第64-65页 |
4.3 聚集现象对线虫的作用 | 第65-66页 |
4.4 线虫滞育卵对寄主诱导因子的反应 | 第66-67页 |
4.5 寄主被侵染的其它途径 | 第67-68页 |
4.6 不同线虫对寄主栖境的反应 | 第68-70页 |
5 结论 | 第70-73页 |
5.1 寄生后期线虫聚集社会习性对个体间的益处 | 第70页 |
5.2 寄主诱导因子对线虫滞育卵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 侵染期线虫对寄主栖境的反应 | 第71页 |
5.4 侵染期线虫对寄主的搜寻策略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