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重点和难点 | 第17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述 | 第18-24页 |
一、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性质 | 第19-21页 |
(一)民事责任说 | 第19页 |
(二)准刑事责任说 | 第19-20页 |
(三)经济法责任说 | 第20-21页 |
三、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 | 第21-24页 |
(一)损害填补功能 | 第21-22页 |
(二)惩罚功能 | 第22页 |
(三)威慑功能 | 第22页 |
(四)激励功能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商标侵权司法裁判案例折射出的问题 | 第24-30页 |
一、商标侵权案件的统计与分析 | 第24-26页 |
二、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分析 | 第26-30页 |
(一)法定赔偿适用比例过高 | 第26-28页 |
(二)惩罚性赔偿适用极少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商标侵权中适用难的原因 | 第30-34页 |
一、惩罚性赔偿对于“恶意”的法律定性不明 | 第30-31页 |
二、对惩罚性赔偿“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模糊 | 第31页 |
三、被侵权人举证困难 | 第31-32页 |
四、惩罚性赔偿额的计算基数难以判定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建议 | 第34-45页 |
一、完善商标法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 | 第34-39页 |
(一)侵权人的主观恶意 | 第34-37页 |
(二)情节严重的判断 | 第37-39页 |
(三)被侵权人申请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9页 |
二、完善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举证制度 | 第39-41页 |
(一)完善我国商标侵权中对证据的规定 | 第39-40页 |
(二)适当降低权利人的证明标准 | 第40-41页 |
三、完善我国商标法对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 | 第41-45页 |
(一)我国现行法律中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方式 | 第41-42页 |
(二)我国商法中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模式及判定因素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