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清代柳条边外驻防城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11-26页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第11-15页
        (一)学术意义第13-14页
        (二)现实意义第14-15页
    二、研究综述第15-20页
        (一)城镇史及其理论研究第15-16页
        (二)东北八旗驻防研究第16-17页
        (三)有关柳条边外的驻防城研究第17-20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分析第20-23页
        (一)研究思路第20-21页
        (二)研究难点与解决方法第21-23页
    四、研究特色和创新性分析第23页
    五、运用史料第23-26页
        (一)档案类第23-24页
        (二)官修政书史书与舆图类第24页
        (三)地方志与笔记类第24-26页
第一章 驻防城发展的基础第26-48页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发展概况第26-33页
        一、早期城的发展概况第26-30页
        二、明代卫所设置与分布第30-33页
    第二节 自然条件第33-37页
        一、地形水系土壤及其物产第33-34页
        二、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第34-37页
    第三节 社会基础第37-46页
        一、军事威胁与防御措施第38-42页
            (一)军事威胁第38-40页
            (二)防御措施第40-42页
        二、政治制度与管理方式第42-43页
        三、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第43-46页
    小结第46-48页
第二章 驻防城的筑城与修葺第48-78页
    第一节 驻防城的设治与筑城第48-64页
        一、顺康时期驻防城的设治与筑城第49-59页
            (一)宁古塔旧城与新城第49-50页
            (二)吉林城第50页
            (三)瑷珲城与黑龙江城第50-52页
            (四)墨尔根城第52-53页
            (五)齐齐哈尔城第53-55页
            (六)布特哈、博尔多第55页
            (七)伯都讷城第55-56页
            (八)三姓城第56页
            (九)珲春城第56-59页
        二、雍正朝至清末驻防城的设治与筑城第59-64页
            (一)阿勒楚喀城第59-60页
            (二)拉林城第60页
            (三)呼伦贝尔第60页
            (四)呼兰城第60-61页
            (五)双城堡第61页
            (六)伊通城第61-62页
            (七)兴安城第62页
            (八)通肯城第62-64页
    第二节 驻防城的修葺第64-76页
        一、修葺的原因第65-67页
        二、修葺的特点第67-70页
        三、修葺费用问题第70-76页
    小结第76-78页
第三章 驻防城的空间形态与灾害第78-128页
    第一节 外部空间形态及其演变第78-94页
        一、筑城时期的外部空间形态第78-87页
        二、驻防城外部空间形态延续与演变第87-90页
        三、驻防城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驻防等级第90-94页
            (一)驻防城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第90-92页
            (二)驻防城的外部空间形态与行政等级第92-94页
    第二节 具体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特征第94-111页
        一、内外要素的空间分布第94-106页
        二、具体要素空间分布的特征第106-111页
    第三节 驻防城的灾害第111-127页
        一、驻防城的火灾第111-119页
            (一)驻防城火灾的特征第112-115页
            (二)驻防城火灾的危害第115-117页
            (三)惩罚方式与防范措施第117-119页
        二、驻防城的水灾第119-126页
            (一)水灾的成因第119-121页
            (二)水灾的类型第121-122页
            (三)水灾的危害第122-124页
            (四)政府救济与防灾第124-126页
        三、驻防城的其他灾害第126-127页
    小结第127-128页
第四章 驻防体系与驻防城体系的构建第128-166页
    第一节 驻防体系的构建第128-151页
        一、官员体系第128-136页
            (一)正四品以上官员第128-129页
            (二)正四品及其以下官员第129-136页
        二、兵丁体系第136-139页
        三、调配体系第139-146页
            (一)将军、副都统等高级官员的调配第139-141页
            (二)基层官员的任职与调配第141-142页
            (三)区域内官兵的调配第142-143页
            (四)与边外区域的调配第143-146页
        四、管控体系第146-151页
            (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管控第146-149页
            (二)旗属与民署第149-151页
    第二节 驻防城体系的构建第151-159页
        一、城址的选择与分布第151-154页
            (一)城址的选择第151-153页
            (二)城址的分布第153-154页
        二、驻防重心的转移第154-157页
        三、交通网络结构第157-158页
        四、驻防城体系与关联的构建第158-159页
    第三节 驻防城的变迁与近代化第159-164页
        一、变迁与近代化的因素第160-162页
        二、驻防城的变迁与近代化第162-164页
    小结第164-166页
结论第166-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7-178页
后记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红外光触发的纳米治疗体系用于癌症光疗与成像
下一篇:酿酒酵母Rho GTP酶激活蛋白Bem3的胞内定位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