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论文内容及安排 | 第19-22页 |
第二章 阵列雷达信号模型及信号处理算法 | 第22-58页 |
2.1 阵列雷达信号处理 | 第22-26页 |
2.1.1 阵列雷达 | 第22页 |
2.1.2 阵列信号处理原理 | 第22-26页 |
2.2 发射信号模型 | 第26-38页 |
2.2.1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 | 第26-31页 |
2.2.2 非线性调频脉冲信号 | 第31-35页 |
2.2.3 相位编码信号 | 第35-38页 |
2.3 雷达信号处理算法 | 第38-58页 |
2.3.1 数字波束形成 | 第38-43页 |
2.3.2 脉冲压缩 | 第43-49页 |
2.3.3 动目标检测 | 第49-54页 |
2.3.4 恒虚警检测和点迹凝聚 | 第54-58页 |
第三章 MIMO模式测角方法研究 | 第58-76页 |
3.1 MIMO雷达和差比相单脉冲测角方法 | 第58-62页 |
3.1.1 发射端单脉冲测角 | 第59-60页 |
3.1.2 接收端单脉冲测角 | 第60-62页 |
3.2 MIMO雷达双波束比幅单脉冲测角方法 | 第62-65页 |
3.2.1 发射端单脉冲测角 | 第62-64页 |
3.2.2 接收端单脉冲测角 | 第64-65页 |
3.3 MIMO雷达测角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70页 |
3.3.1 和差比相测角结果比较 | 第65-68页 |
3.3.2 双波束比幅测角结果比较 | 第68-70页 |
3.4 利用距离和信息的双基地MIMO雷达测角方法 | 第70-76页 |
3.4.1 信号发送及接收处理 | 第70-71页 |
3.4.2 建立距离和等值线方程组 | 第71-72页 |
3.4.3 二维搜索降为一维搜索 | 第72-73页 |
3.4.4 实验仿真 | 第73-76页 |
第四章 雷达信号处理平台 | 第76-96页 |
4.1 TMS320C66xDSPCorePac简介 | 第76-77页 |
4.2 RapidIO的数据交互规范 | 第77-82页 |
4.2.1 RapidIO的特性及架构 | 第78-80页 |
4.2.2 SRIO的设计 | 第80-82页 |
4.3 SGMII的数据交互规范 | 第82-85页 |
4.3.1 千兆以太网接口 | 第82-84页 |
4.3.2 TMS320C6678以太网口数据传输 | 第84-85页 |
4.4 C6678多核DSP的核间通信方法 | 第85-96页 |
4.4.1 基于中断控制器的核间通信 | 第86-88页 |
4.4.2 基于共享内存 | 第88-91页 |
4.4.3 基于多核导航器 | 第91-93页 |
4.4.4 基于信号量 | 第93-96页 |
第五章 信号处理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96-124页 |
5.1 信号处理整体方案 | 第96-111页 |
5.1.1 数据通路流向规划 | 第96-98页 |
5.1.2 DSP分核的算法规划 | 第98-100页 |
5.1.3 脉冲压缩 | 第100-102页 |
5.1.4 动目标检测 | 第102-104页 |
5.1.5 恒虚警检测(CFAR)和聚心 | 第104-106页 |
5.1.6 杂波图恒虚警检测 | 第106-108页 |
5.1.7 测角 | 第108-111页 |
5.2 多核同步机制 | 第111-115页 |
5.2.1 初始化同步 | 第111页 |
5.2.2 多DSP多核算法同步 | 第111-115页 |
5.3 程序代码优化 | 第115-122页 |
5.3.1 编译器优化选项 | 第116-117页 |
5.3.2 存储器相关性 | 第117-118页 |
5.3.3 内联函数 | 第118-120页 |
5.3.4 循环展开 | 第120-122页 |
5.4 终端结果显示 | 第122-124页 |
5.4.1 相控阵模式 | 第122-123页 |
5.4.2 MIMO模式 | 第123-12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