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一)创新 | 第13页 |
(二)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24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15-18页 |
(三)非经常性损益的价值相关性 | 第18-20页 |
二、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一)有效市场假说 | 第20-21页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信号传递 | 第21页 |
(三)盈余管理 | 第21-22页 |
三、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4-34页 |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内涵与披露 | 第24-31页 |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 | 第25-31页 |
二、非经常性损益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 第31-32页 |
(一)价值相关性 | 第31页 |
(二)非经常性损益价值相关性的机理分析 | 第31-32页 |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第34-42页 |
一、研究数据与样本选择 | 第34页 |
二、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34-37页 |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页 |
四、实证分析 | 第37-42页 |
(一)上市公司经常性损益与非经常性损益价值相关性比较 | 第37-38页 |
(二)上市公司分项非经常性损益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 | 第38-39页 |
(三)盈利组、微利组和亏损组非经常性损益分类定价研究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42-46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42页 |
二、相关建议 | 第42-46页 |
(一)进一步完善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界定和披露 | 第42-43页 |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 第43-44页 |
(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外部控制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