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蜂窝梁及其组合梁滞回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3 蜂窝构件的应用第15-16页
    1.4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第16-21页
        1.4.1 蜂窝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2 蜂窝组合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1-23页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1-22页
        1.5.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22-23页
第二章 蜂窝梁滞回性能试验研究第23-47页
    2.1 试验目的第23页
    2.2 试件设计第23-24页
        2.2.1 试件尺寸第23-24页
        2.2.2 试件的制作第24页
    2.3 材料性能试验第24-26页
    2.4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第26-29页
        2.4.1 试验装置第26-28页
        2.4.2 加载制度第28-29页
    2.5 试验测量内容与方法第29-30页
        2.5.1 测量内容第29页
        2.5.2 测量方法第29-30页
    2.6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第30-39页
        2.6.1 试验现象分析第30-33页
        2.6.2 滞回曲线分析第33-35页
        2.6.3 骨架曲线分析第35-36页
        2.6.4 刚度退化分析第36页
        2.6.5 延性分析第36-38页
        2.6.6 耗能能力分析第38-39页
    2.7 变形与应变分析第39-45页
        2.7.1 FWL-1变形与应变分析第39-41页
        2.7.2 FWL-2变形与应变分析第41-43页
        2.7.3 FWL-3变形与应变分析第43-45页
    2.8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模型参数验证第47-59页
    3.1 概述第47页
    3.2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功能简介第47-48页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54页
        3.3.1 蜂窝梁模型的建立第48页
        3.3.2 蜂窝组合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3.3.3 单元类型的选取第49-50页
        3.3.4 材料本构模型第50-53页
        3.3.5 模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53-54页
        3.3.6 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第54页
    3.4 有限元模型参数验证第54-58页
        3.4.1 蜂窝梁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第54-56页
        3.4.2 蜂窝组合梁柱节点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第56-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蜂窝梁滞回性能影响参数分析第59-77页
    4.1 加载方式第59页
    4.2 腹板高厚比变化对蜂窝梁滞回性能的影响第59-67页
        4.2.1 有限元模型的设计第59-60页
        4.2.2 不同腹板高厚比蜂窝梁单调静力加载分析第60-61页
        4.2.3 不同腹板高厚比蜂窝梁滞回性能分析第61-67页
        4.2.4 设计建议第67页
    4.3 开孔大小变化对蜂窝梁滞回性能的影响第67-74页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7页
        4.3.2 不同开孔大小蜂窝梁单调静力加载分析第67-69页
        4.3.3 不同开孔大小蜂窝梁滞回性能分析第69-74页
        4.3.4 设计建议第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7页
第五章 蜂窝组合梁滞回性能分析第77-93页
    5.1 蜂窝组合梁试件尺寸设计第77-79页
        5.1.1 蜂窝梁尺寸设计第77页
        5.1.2 剪力连接件设计第77-78页
        5.1.3 混凝土楼板设计第78-79页
    5.2 蜂窝组合梁单调静力加载分析第79-80页
    5.3 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蜂窝组合梁模拟结果分析第80-91页
        5.3.1 破坏方式分析第81-84页
        5.3.2 滞回曲线分析第84-87页
        5.3.3 骨架曲线分析第87-88页
        5.3.4 刚度退化分析第88-89页
        5.3.5 延性分析第89页
        5.3.6 耗能能力分析第89-90页
        5.3.7 设计建议第90-91页
    5.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页
    6.2 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作者简介第9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北五味子药材的闪蒸—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研究
下一篇:4G时代SJ联通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