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模式下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反贫困研究--以云南威信县半河村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关于致贫原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反贫困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15页 |
(三)反贫困模式研究 | 第15-16页 |
(四)反贫困道路选择研究 | 第16-17页 |
(五)对于当前贫困研究评价 | 第17-18页 |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五、理论框架 | 第19-20页 |
六、相关说明 | 第20-22页 |
(一)贫困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调查点介绍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半河村农村家庭的生活状况 | 第22-27页 |
一、居住条件 | 第22页 |
二、收入来源 | 第22-23页 |
三、主要食品 | 第23-24页 |
四、社会交往 | 第24页 |
五、婚恋生活 | 第24-25页 |
六、娱乐活动 | 第25页 |
七、留守问题 | 第25页 |
八、教育方面 | 第25-26页 |
九、医疗卫生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少数民族农村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 | 第27-31页 |
一、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差 | 第27页 |
二、相关政策措施失当 | 第27-28页 |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第28-29页 |
四、村民自身能力薄弱 | 第29-30页 |
五、传统旧俗的影响与束缚 | 第30页 |
六、突发事件致贫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少数民族农村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与反贫困 | 第31-34页 |
一、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与发展 | 第31-32页 |
(一)企业方面 | 第31-32页 |
(二)政府方面 | 第32页 |
(三)社会保障方面 | 第32页 |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与发展 | 第32-34页 |
(一)血缘、亲缘关系 | 第33页 |
(二)业缘、地缘关系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少数民族家庭反贫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4-39页 |
一、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34-36页 |
(一)相关反贫困的政策措施不力 | 第34-35页 |
(二)政府角色定位尚未转变 | 第35页 |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 | 第35-36页 |
(四)社区村委会的桥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 第36页 |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6-39页 |
(一)血缘关系逐渐疏离 | 第36-37页 |
(二)亲缘关系日益淡薄 | 第37页 |
(三)地缘互助缺失 | 第37-38页 |
(四)业缘关系日益疏远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家庭反贫困的对策与建议 | 第39-41页 |
一、正式社会支持模式视角下的反贫困途径 | 第39-40页 |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9页 |
(二)社区引入社会工作方法 | 第39页 |
(三)政府或社会组织因地施策,农村项目集体化 | 第39-40页 |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模式视角下的反贫困途径 | 第40-41页 |
(一)加强家庭内部的沟通联系 | 第40页 |
(二)倡导邻里互助,加强亲朋好友间的联系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