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采油厂含油污泥处理方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含油污泥概述 | 第8-9页 |
1.1.1 含油污泥的主要来源 | 第8-9页 |
1.1.2 含油污泥的组成及性质 | 第9页 |
1.2 含油污泥处理的方法原理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1.2.1 含油污泥处理现状 | 第9-15页 |
1.2.2 污泥脱水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污泥调理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3 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技术 | 第16-17页 |
1.3.1 含油污泥调剖技术 | 第16页 |
1.3.2 填埋 | 第16-17页 |
1.3.3 制砖或用作烧砖燃料 | 第17页 |
1.3.4 复耕 | 第17页 |
1.3.5 含油污泥的固化 | 第17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甘谷驿采油厂污泥产出现状及组成性质分析 | 第18-20页 |
2.1 甘谷驿油田污泥产出现状 | 第18页 |
2.2 甘谷驿采油厂含油污泥的含油率和含油类型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甘谷驿采油厂含油污泥处理室内试验研究 | 第20-37页 |
3.1 微生物处理试验 | 第20-22页 |
3.1.1 试验方法 | 第20页 |
3.1.2 现场测试 | 第20-21页 |
3.1.3 试验结果 | 第21-22页 |
3.2 调剖 | 第22-27页 |
3.2.1 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3.2.2 油区开发现状 | 第23-24页 |
3.2.3 调剖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3.2.4 调剖试验施工设备及步骤 | 第25页 |
3.2.5 调剖试验效果 | 第25-27页 |
3.3 化学调质室内试验研究 | 第27-30页 |
3.3.1 实验流程 | 第27-28页 |
3.3.2 实验部分 | 第28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3.4 机械分离技术 | 第30-33页 |
3.4.1 分离装置优选 | 第30-32页 |
3.4.2 现场分离试验 | 第32-33页 |
3.5 含油污泥制砖实验 | 第33-36页 |
3.5.1 实验对象 | 第33页 |
3.5.2 含油污泥主要污染物 | 第33-34页 |
3.5.3 原料及固化剂 | 第34页 |
3.5.4 实验所采用的主要设备以及仪器 | 第34页 |
3.5.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4-35页 |
3.5.6 试验操作步骤 | 第35-36页 |
3.5.7 实验结果 | 第36页 |
3.6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甘谷驿含油污泥处理现场工艺设计 | 第37-48页 |
4.1 污泥处理技术目标 | 第37页 |
4.2 污泥处理技术指标 | 第37页 |
4.3 总体布局 | 第37-42页 |
4.3.1 含油污泥脱水工艺 | 第37-40页 |
4.3.2 含油污泥固化处理工艺 | 第40-42页 |
4.4 主要设备选型及说明 | 第42-44页 |
4.4.1 油泥收集池 | 第42页 |
4.4.2 油泥筛分处理装置(预处理装置) | 第42页 |
4.4.3 油泥分离罐 | 第42-43页 |
4.4.4 油水分离罐 | 第43页 |
4.4.5 污泥脱水系统 | 第43页 |
4.4.6 回掺水罐 | 第43页 |
4.4.7 污泥堆放场 | 第43页 |
4.4.8 雨水收集池 | 第43-44页 |
4.4.9 污水回收罐 | 第44页 |
4.4.10 污油回收罐 | 第44页 |
4.4.11 清水箱 | 第44页 |
4.5 主要工程量 | 第44-47页 |
4.5.1 拆除工程量 | 第44页 |
4.5.2 新建主要设备和构筑物 | 第44-47页 |
4.6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及预测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