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矿区遥感调查研究 | 第14-15页 |
1.2.2 矿区光谱识别研究 | 第15页 |
1.2.3 矿区土壤侵蚀估算研究 | 第15-16页 |
1.2.4 矿区开发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技术应用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1 辽宁省概况 | 第20-21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页 |
2.1.2 土壤植被概况 | 第20页 |
2.1.3 地质矿产资源概况 | 第20-21页 |
2.2 南芬区概况 | 第21页 |
2.3 千山区概况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多光谱和DEM的综合多特征指标矿区识别 | 第22-31页 |
3.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2页 |
3.2 综合多特征指标矿区识别方法 | 第22-23页 |
3.3 矿区识别特征指标建立 | 第23-26页 |
3.3.1 植被指标 | 第23-24页 |
3.3.2 地质指标 | 第24-25页 |
3.3.3 地形指标 | 第25-26页 |
3.4 矿区识别特征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3.5 矿区识别规则建立 | 第27-28页 |
3.6 识别结果与精度评价 | 第28-29页 |
3.6.1 识别结果 | 第28页 |
3.6.2 精度评价 | 第28-29页 |
3.7 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辽宁省矿区图像目视识别机理及分布特征 | 第31-40页 |
4.1 矿山目标遥感图像特征 | 第31-32页 |
4.1.1 光谱特征 | 第31页 |
4.1.2 空间特征 | 第31-32页 |
4.1.3 时间特征 | 第32页 |
4.2 矿山目标空间关联性 | 第32-34页 |
4.2.1 固体废弃物与采场的伴生性 | 第32-33页 |
4.2.2 尾矿库与选矿厂的伴生性 | 第33页 |
4.2.3 空间线性离散点相关性排除法 | 第33-34页 |
4.3 矿山地表要素解译标志 | 第34-37页 |
4.4 辽宁省矿区调查成果及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4.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辽宁省矿区土壤侵蚀估算 | 第40-54页 |
5.1 矿区土壤侵蚀定性分析 | 第40-42页 |
5.1.1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5.1.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5.2 矿区土壤侵蚀定量估算 | 第42-51页 |
5.2.1 各因子确定 | 第43-49页 |
5.2.2 土壤侵蚀量的估算 | 第49-50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5.3 两种估算方法结果比较 | 第51-53页 |
5.3.1 基于矿区侵蚀面积及比例分析 | 第51-52页 |
5.3.2 基于转移矩阵分析 | 第52-53页 |
5.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矿区开发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技术应用 | 第54-60页 |
6.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技术 | 第54页 |
6.2 千山区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 | 第54-58页 |
6.2.1 监管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54-55页 |
6.2.2 遥感调查主要过程 | 第55-57页 |
6.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7.2 创新点 | 第61页 |
7.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