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回归与视角转向 | 第9页 |
1.1.2 微观行为的集体塑造作用不断增强 | 第9-10页 |
1.1.3 家庭是乡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决策基础 | 第10-11页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揭示以家庭为单元的城镇化微观机制 | 第11-12页 |
1.2.2 辨识基于家庭逻辑的城镇化现实特征 | 第12页 |
1.3 家庭视角及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城镇化背景下的家庭视角 | 第12页 |
1.3.2 基于家庭视角的微观解释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第13-17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家庭与乡村人口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2.1 基于家庭的微观行为规律研究 | 第17-20页 |
2.1.1 主要理论 | 第17-19页 |
2.1.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2 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家庭的发展与现实特征 | 第20-23页 |
2.2.1 费孝通家庭社会学思想:立足中国乡土社会揭示家庭发展的基本规律 | 第20-21页 |
2.2.2 多维度审视乡村家庭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征与问题 | 第21-23页 |
2.3 总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家庭视角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解释的理论建构 | 第25-35页 |
3.1 以家庭为单元解释城镇化微观行为的理论内涵与研究路径 | 第25-26页 |
3.1.1 一般内涵:家庭是揭示人类微观行为规律的基本单元 | 第25页 |
3.1.2 本土意义:家庭是我国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微观资本与精神本位 | 第25-26页 |
3.1.3 研究路径:揭示家庭单元的决策与机制特征,构建理论砌块、解释模型与实证框架 | 第26页 |
3.2 家庭单元的决策特征 | 第26-27页 |
3.2.1 家庭理性 | 第26-27页 |
3.2.2 代际关联——家庭理性的具体实现 | 第27页 |
3.3 家庭单元的核心机制:分工与优先次序 | 第27-32页 |
3.3.1 分工—财富扩大 | 第28-30页 |
3.3.2 优先次序—福利提升 | 第30-32页 |
3.4 以家庭为单元的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微观解释框架 | 第32-35页 |
3.4.1 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微观解释模型 | 第32-33页 |
3.4.2 实证分析框架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武汉市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微观逻辑——基于分工与优先次序的家庭逻辑分析 | 第35-44页 |
4.1 基于家庭的城镇化决策特征 | 第35-37页 |
4.1.1 城镇化意愿不高,维持低水平稳定的半城镇化状态是基本导向 | 第35-36页 |
4.1.2 追求扩大收入并兼顾福利水平,家庭理性向综合理性跨越 | 第36-37页 |
4.2 分工与优先次序的机制解析 | 第37-42页 |
4.2.1 家庭分工模式 | 第38-40页 |
4.2.2 家庭支出次序 | 第40-42页 |
4.3 理论总结:基于代际兼业和低水平多元均衡的半城镇化逻辑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武汉市乡村人口就近半城镇化的现实辨析——基于家庭逻辑的空间实践分析 | 第44-53页 |
5.1 劳动力就业载体与城乡流动性 | 第44-46页 |
(1) 以主城区为核心的近郊圈层承载就业需求,乡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依旧不畅 | 第44-45页 |
(2) 劳动力近距潮汐现象明显,小尺度离散下的半城镇化依赖性增强 | 第45-46页 |
5.2 乡村农业生产与居住 | 第46-49页 |
(1) 外部粗放模式与小农自组织逻辑共同造成农业的低效产出和低水平市场化 | 第46-47页 |
(2) 家庭资产下沉增加人居空间整理成本,变现退出对老人的隐患尤为突显 | 第47-49页 |
5.3 日常生活圈与公共服务供需关系 | 第49-51页 |
(1) 以街镇为核心实现日常需求,对少数服务的“投票”掩盖并固化低水平现实 | 第49-50页 |
(2) 新城缺乏向下匹配的消费与居住环境,未来面临本地吸引力下滑的可能 | 第50-51页 |
5.4 总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6.1.1 家庭视角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解释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 第53-54页 |
6.1.2 武汉市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实证分析 | 第54页 |
6.2 讨论与不足 | 第54-57页 |
6.2.1 关于引导武汉及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政策讨论 | 第54-56页 |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1-63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附录2 武汉市城镇化调研镇村问卷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