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考试作弊罪司法认定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立法概述 | 第9-14页 |
2.1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立法背景 | 第9页 |
2.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立法渊源 | 第9-11页 |
2.3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犯罪构成 | 第11-14页 |
2.3.1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犯罪客体 | 第11页 |
2.3.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 第11-12页 |
2.3.3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主体 | 第12-13页 |
2.3.4 组织考试作弊罪主观构成要件 | 第13-14页 |
3 组织考试作弊罪司法认定问题 | 第14-20页 |
3.1 组织考试作弊罪共同犯罪认定 | 第14-15页 |
3.1.1 组织考试作弊罪共犯认定标准 | 第14页 |
3.1.2 帮助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分析 | 第14-15页 |
3.2 组织考试作弊罪犯罪停止形态认定 | 第15-18页 |
3.2.1 组织考试作弊罪犯罪完成形态认定 | 第15-17页 |
3.2.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未完成形态认定 | 第17-18页 |
3.3 组织考试犯罪的罪数认定 | 第18-20页 |
3.3.1 牵连犯的认定 | 第18页 |
3.3.2 竞合犯的认定 | 第18-20页 |
4 域外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及其启示 | 第20-24页 |
4.1 域外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 | 第20-22页 |
4.1.1 大陆法系国家规制方法 | 第20-21页 |
4.1.2 英美法系国家的规制方法 | 第21-22页 |
4.2 域外考试作弊的刑法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2-24页 |
5 我国组织考试作弊罪存在问题及其完善路径 | 第24-29页 |
5.1 组织考试作弊罪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5.1.1 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5.1.2 司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5.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完善路径 | 第26-29页 |
5.2.1 立法方面完善路径 | 第26-27页 |
5.2.2 司法方面完善路径 | 第27-29页 |
6 结语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