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傩戏调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2页 |
|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6-7页 |
| 二 本课题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 三 资料来源及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桑植傩戏的概况 | 第12-26页 |
| 一 桑植县概况 | 第12-15页 |
| 二 桑植傩戏的起源 | 第15-19页 |
| 三 桑植傩戏各流派的区别 | 第19-26页 |
| 第三章 桑植傩戏的演出形态 | 第26-58页 |
| 一 “送阴解钱”功能的傩愿戏活动过程 | 第26-42页 |
| 二 “还小儿愿”功能傩戏活动流程 | 第42-58页 |
| 第四章 桑植傩戏演出的特点 | 第58-70页 |
| 一 “正朝正演,花朝花演” | 第58-60页 |
| 二 “不讲丑话神不灵” | 第60-61页 |
| 三 就地取材 | 第61-62页 |
| 四 音乐唱腔特点 | 第62-67页 |
| 五 浓厚的道教色彩 | 第67-70页 |
| 第五章 桑植傩戏的传承现状 | 第70-82页 |
| 一 桑植傩戏的组织方式 | 第70-71页 |
| 二 剧本、面具的形制及保存现状 | 第71-74页 |
| 三 传承人情况调查 | 第74-77页 |
| 四 各个群体对傩戏的态度的调查 | 第77-79页 |
| 五 面临的问题 | 第79-82页 |
| 结语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附录 (图片资料) | 第87-89页 |
| 附录 (剧本资料) | 第89-9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