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4-20页 |
1.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14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2.国内外现状 | 第15-18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第20-25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1.1.1 福利多元主义 | 第20-21页 |
1.1.2 健康扶贫 | 第21-22页 |
1.1.3 社会权利 | 第22-23页 |
1.2 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1.2.1 福利多元理论下健康扶贫的重要性分析 | 第23-24页 |
1.2.2 社会权利视野下健康扶贫实施的必然性分析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健康扶贫的背景及意义 | 第25-29页 |
2.1 健康扶贫政策实施的背景 | 第25-28页 |
2.1.1 公民身份差异化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资源汲取能力弱 | 第25-26页 |
2.1.2 福利体系分层化加速农村贫困内核的固化 | 第26-27页 |
2.1.3 健康扶贫的现行做法 | 第27-28页 |
2.2 健康扶贫的意义 | 第28-29页 |
2.2.1 整合资源,缓解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 | 第28页 |
2.2.2 健康扶贫的实施有利于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山西省健康扶贫的现状 | 第29-36页 |
3.1 山西省健康扶贫的背景 | 第29-31页 |
3.1.1 脱贫攻坚任务重 | 第29-31页 |
3.1.2 缓解山西省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 第31页 |
3.2 山西省健康扶贫制度设计 | 第31-34页 |
3.2.1 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的起病 | 第31-32页 |
3.2.2 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的好病 | 第32-33页 |
3.2.3 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方便救治 | 第33页 |
3.2.4 使健康扶贫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 第33-34页 |
3.3 山西省健康扶贫政策实施的成效和意义 | 第34-36页 |
3.3.1 山西省健康扶贫政策实施的成效 | 第34页 |
3.3.2 山西省健康扶贫政策实施的意义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不同主体参与山西省健康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6页 |
4.1 山西省健康扶贫中的突出问题 | 第36-41页 |
4.1.1 政府在健康扶贫中“角色”的过度强调 | 第36页 |
4.1.2 商业保险公司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 | 第36-40页 |
4.1.3 医疗卫生体系承担的行政任务过重 | 第40-41页 |
4.1.4 社会组织、家庭在健康扶贫福利供给中作用力小 | 第41页 |
4.2 山西省健康扶贫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6页 |
4.2.1 传统行政观念对其它主体参与的排斥 | 第42页 |
4.2.2 商业保险公司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 第42-43页 |
4.2.3 医疗体系不健全 | 第43页 |
4.2.4 公民社会发育不完善 | 第43-44页 |
4.2.5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 | 第44-46页 |
第五章 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健康扶贫的建议 | 第46-52页 |
5.1 转变观念,加强监督 | 第46-47页 |
5.1.1 转变政府观念,明确政府角色 | 第46-47页 |
5.1.2 制定合理的健康扶贫绩效评估,完善监督体系 | 第47页 |
5.2 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健康扶贫的框架体系 | 第47-49页 |
5.2.1 坚持政府在健康扶贫中的主导地位 | 第47-48页 |
5.2.2 重视商业保险公司在健康扶贫中的重要地位 | 第48页 |
5.2.3 发挥家庭在健康扶贫中的基础作用 | 第48页 |
5.2.4 引导社会组织在健康扶贫中的补充作用 | 第48-49页 |
5.3 在健康扶贫中坚持以物质福利的提供与心理福祉建设并重 | 第49-50页 |
5.3.1 重视医院对健康福利的物质提供 | 第49页 |
5.3.2 对患病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心理福祉的建设 | 第49-50页 |
5.4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福利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健康扶贫 | 第50-52页 |
5.4.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商业保险公司规范参与 | 第50页 |
5.4.2 保障社会组织合法权益,明确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权利义务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7-60页 |